“汗桥村不脱贫,我就不走”
宁英杰正在扶贫车间了解贫困户工作情况。
本报记者荣融文/图
“汗桥村不脱贫,我就不走。”这是2018年初,横县马山乡汗桥村第一书记宁英杰任期即将结束时,对党组织作的表态。三年来,他一头扎进村子,俯下身子听民声,迈着双脚跑项目,撸起袖子搞产业,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2011年12月,入伍12年的宁英杰离开武警广西边防总队转业到地方,被安排到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2016年3月,组织委派宁英杰到汗桥村任第一书记。
党员干部队伍的领头人
汗桥村是自治区级贫困村,下辖12个自然屯,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424人,贫困发生率一度达到10.1%。宁英杰要面对村“两委”班子年龄老化、贫困人口多、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等困境。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来到汗桥村以后,宁英杰发现,驻村工作远没有他想象那么简单。汗桥村党总支书记年龄70岁,村委主任年龄62岁,村“两委”委员平均年龄56岁,在村党员年龄也均在60岁以上,党员干部老龄化严重、进取心不足,成了首要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和摸底调查,宁英杰认为破解汗桥村发展困境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起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让村党组织起到先锋带头作用。于是,宁英杰一方面踏实做好“三会一课”工作,特别是在党课和党员生活会上,积极与党员干部们沟通、交流、指导;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员活动日及新时代讲习所活动的作用,带党员外出考察开阔眼界,邀请先进典型作经验分享,不断强化脱贫攻坚意识,拓宽思路……慢慢地,人心齐了,信心也有了。
困难群众眼中的能人
宁英杰在深入贫困户摸底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汗桥村是以青壮年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村里常住的都是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大约有80多名留守妇女。宁英杰想,如果能为她们安排合适的工作,不仅可以给村里闲置劳动力增加收入,还不耽误她们照顾家庭,这对汗桥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是一个很大的助力。宁英杰与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研究,结合留守妇女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决定申请扶贫专项资金建设扶贫车间。2017年,扶贫车间“小康玩具加工厂”正式开始投产,车间面积80平方米,主要生产手套、布料玩具等,30余名留守妇女进入车间工作,其中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8人。2018年车间面积扩大到160平方米,新增缝纫机30台。2019年新增居家式“就业扶贫车间”3个,生产编织箩筐等产品。现在,扶贫车间共为包括13名贫困户在内的50多名留守妇女、老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每人每月增加收入达300至2000元。
后盾单位里的搭桥人
为支持汗桥村实施产业开发和扶持到户,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2016年底,宁英杰向后盾单位申请了4万元资金,购买2.5万株牛大力树苗免费发给8户贫困户,让他们靠自身发展产业获得持续增收,实现脱贫摘帽。
2019年,宁英杰争取到专项资金10万元,启动汗桥村淡水鱼养殖项目,占地4亩的养殖基地正在修建中,在宁英杰的争取下,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决定对该项目支持7万元资金,并对全部成品鱼进行回收包销。届时,养殖场将以养殖精品大草鱼为主,全部供应到集团公司及分公司的食堂,预计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收入2万元以上。
困难学生心中的好心人
宁英杰还争取到社会爱心力量对村里的支持。三年来,先后组织了多个爱心企业到汗桥村小学开展公益志愿活动,为孩子们送来了价值1.4万元的爱心鞋子280双;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和困难学生共捐赠价值3.5万元的文具、书包、图书等学习用品;给村里捐赠价值5000元的清凉饮料,捐赠慰问金9000元。爱心企业用实际行动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的帮扶精神,将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里。
宁英杰用一名普通党员的初心、忠诚和担当展现了当代扶贫人的闪亮风采。“宁书记驻村3年,我们村实施了9.7公里的通屯道路硬化、安装180盏太阳能路灯,投入200多万元建设4个人饮工程项目等多个民生项目,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汗桥村党总支书记李士琼赞扬道。
本版审核:李福 刘小卫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郑芳通讯员何家银闭祖集)横县一对夫妻在自家经营的休闲驿站足浴馆内容留失足妇女卖淫,结果夫妻双双进班房。近日...
横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