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守护家乡一草一木 描绘美丽田园风光 本报记者 潘薇薇 文/图

南宁日报 2017-08-22 06:23 大字

麻义(右二)与村民走在乡间自行车赛道上。

在横县校椅镇岭脚村,每次回到村里,麻义总会走到村口,抬眼望望屹立在牌坊两侧的两棵高大的老木棉树。老木棉树的年龄有多大,已无从考证。但是要保存好这两棵树却不容易,31年前就发生了一件事——由于村里十分贫困,当时的村干部想以170元的价格贱卖这两棵树。眼看这两棵木棉树就要被砍倒,当时18岁的麻义心急如焚地跑去“抗议”。“这是我们村的守护树,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你把它们卖出去就只值那几个钱吗?”当时的麻义虽然年纪不大,但说得头头是道,他的这份爱树之心竟把村干部感动了,并让村干部打消了卖树的念头。麻义从小就在这两棵木棉树下与小伙伴们玩耍,与家人在树下乘凉,这两棵树留着他的许多美好童年回忆。对于麻义来说,草木情就代表着乡情。

2003年,全国各地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已搬进城里生活的麻义为了从小生活的那片土地,捐了28万元作为乡村建设基金支持岭脚村的建设,此善举影响了村里的其他人,大家纷纷出资出力主动加入到乡村建设中,呈现出建设美丽家乡的火热场面。

村干部韦才钢告诉记者,村里的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是由麻义牵头发起的,在建设中他反复强调不能破坏村容村貌。“当时不知道保护这些常见的树木有什么意义。”韦才钢说,为了让闭塞的村民真真切切地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几年前麻义出资组织岭脚村民分四批先后前往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门等(矮寨)村、黄岭村,以及马山县小都百村等地参观学习,希望改变村民传统的农耕思想。这样做为后来岭脚村申报乡村建设项目等打下了基础。

在麻义的带领下,岭脚村2009年投资建成横县首个农业生态园,年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村民收入年年增加;获得700万元民俗民居和乡土特色资金用于修缮全村76栋传统民居,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农业观光中心;至2014年,村内主干道全部实现硬化,村里建起了篮球场和文化娱乐中心;2016年,岭脚村成为乡村建设市级民俗民居、村史室、乡土特色示范村及县级综合示范村,并被列入横县茉莉花生态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

“没想到绿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银山!”村民麻孔裕开心地说着,“除了日常开支,我家每年都能够存下至少1万元,这些钱够我和老伴养老了。麻义时时刻刻为我们村着想,没有他,我们的生活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富足。”

麻义说:“我是从村里走出去的,建设家乡是我的责任,我把建设家乡当成事业来做,做到不能做为止。”

为了让岭脚村的人文生态更和谐,麻义建议村里建设一条环村自行车赛道。村干部麻长树说,这条自行车赛道,麻义出资最多,村民更多的是出力。“麻义的眼光总是很独到,我们村要发展成生态乡村,就需要像他这样时刻为村里着想且高瞻远瞩的人。”

如今,岭脚村环境优美,河溪两岸翠竹挺拔,连绵不断,青山滴翠,茉莉盛开,构成如诗如画的美丽田园风光。自行车赛道环绕于田间地头,骑行间感受着鸟语花香。村后岭上是茂密的松林,岭脚山下是葱郁的果园,村前缓坡地是农家田园,村内楼房掩映于绿树中,特别是流经村边3公里长的马笔溪,竹溪相映,缠绕绵长,蔚然成趣。曾经来过岭脚村的游客都认为这里就是世外桃源。

在麻义的眼里,村里的两棵木棉树和一草一木都不能缺少,代表的是这里人的回忆。他的坚持和保护,也让村民们真正读懂了“美丽南宁”乡村建设的含义!

新闻推荐

化“黄金水道”为“产业引擎” ——南宁依托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韦静珠江—西江经济带自然禀赋优良、航运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合作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三年前,《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为南宁市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

横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