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推动法治南宁升级 提高依法治市水平 本报记者 劳艳燕 朱新韬

南宁日报 2017-04-20 06:06 大字
警民鱼水情深。(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宋延康摄)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同步使用记录仪,规范执法。(资料图片)居民使用实名认证的门禁卡出入小区很安全。本报记者潘浩 摄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 (周颖摄)法律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 朱新韬摄

改革驶入深水区,离不开法治护航。

一座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今年以来,南宁市积极拓宽思路,从推动依法行政、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崇尚法治环境方面入手,深化法治南宁建设,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为首府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数说“升级”

总破案数上升超五成

今年1—3月,全市刑事案件数下降18.99%,总破案数上升53.3%,打击防范能力持续增强。

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7%

1—3月,全市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4323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611件,成功4470件,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达97%。

群众回复满意率达96.5%

1—3月,南宁公安持续开展警务评议工作,对群众有效回访率达99.1%,群众回复满意率达到96.5%,警情处置、案件办理和车驾业务回复满意率均稳步上升。

执法问题隐患整改率达100%

1—3月,南宁公安执法监督管理系统执法办案监控模块抓取执法问题隐患,将执法问题隐患整改率提高到100%。

记者在现场

办案执法全程监控

从总接警数量系统分流至治安、刑事、求助等警情类别,再分流至各个具体环节……近日,在南宁市公安局“南宁公安执法监督管理信息平台”的大屏幕前,记者看到了所有警情的处理记录——有多少起案件已立案调查,有多少起警情已处理完毕,这些数据一目了然地显示出来。

“看看我们的执法办案监控模块。”南宁市公安局法制支队副支队长梁翠言通过执法办案监控模块,为记者调出了一起案件的监控记录。

系统显示,某派出所在受理一起盗窃案件时,将该案件作治安案件处理,隔天系统自动发出报警,显示该案件可能存在执法隐患:一是盗窃类案件应立案不立案;二是应调查损失数额未调查或系统录入案件信息不合格。后经民警核查,该起案件盗窃损失金额大于1500元,应该立刑事案件,而不是作治安案件处理。

“系统自动抓取执法隐患,发出报警,督促办案民警及时整改,避免了不如实立案的现象发生。”梁翠言说,执法办案监控模块共设置有99个监测点,可自动对平台执法数据进行全面监控,智能抓取执法环节中的问题隐患。

执法办案监控模块抓取可疑执法问题隐患后,会预警推送至办案单位,督促核查整改。对于抓取的执法问题隐患,民警在5日内发起核查并依法整改的,不予问责处理;超过5日未发起核查整改的,发起分县局层级的监督问责;超过7日未发起核查整改的,发起市局层级的监督问责。此前,南宁某派出所民警黄某在办理一起伤害案件的过程中,就因未及时移交案件证据材料,被南宁市公安局扣3分警示。

受立案是公安机关办案的第一道关口,有案不受、受案不核、立案不查等问题的客观存在,极大损害了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在加快建设“法治南宁”方面,南宁市公安局依托“智慧警务”建设,以完善执法监督为抓手,构建执法办案监控模块,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有效避免了民警故意或过失所导致的不及时、不如实受立案等执法不公问题的发生。

在执法办案监控模块中,民警随意调出任意案件档案,不但记录了具体案情信息,在办案过程中民警所有行为和操作均有记录。“受立案全程留痕,倒逼公安民警规范执法。”梁翠言说,借助执法办案监督模块,南宁市公安局自念“紧箍咒”,通过不断核查整改、通报问责,有效地减少了执法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大数据”构筑智能安防墙

周阿姨从包里掏出一张出入卡,在小区行人出入闸机的感应区轻轻一刷,闸口打开,但紧跟在周阿姨身后的一名外卖小哥没能通过闸机进门。保安告诉他,需要拿身份证刷一下方能进入小区。这是近日发生在凤岭北某小区大门处的一幕。对周阿姨来说,这是回家的第一道关卡,到了单元楼下,她还要再刷一次出入卡,那是第二道关卡。

记者在该小区门口看到,要进出小区,行人、电动自行车、汽车都得刷卡。“小区住户有出入卡,外来人员刷身份证,没有身份证的登记身份证。”小区保安工作人员说,住户的出入卡绑定身份证,一人一卡。如果是小区业主,需凭身份证进行申请,且将手机号、房主姓名、居住楼栋单元绑定使用;如果是租客 ,需要业主授权,凭自己的身份证办理出入卡,有效期为一个月,一个月后租客需要再次到物业办理手续,否则出入卡自动失效。

“如果不提供身份证进行出入卡授权,将无法进入该小区,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小区业主以及暂住人口的流入流出进行实时监控。”社区民警卢雅冬介绍,实名制门禁系统以身份识别为前提,不法分子无法随意复制门禁卡,加上该系统具有视频抓拍、实时联网、社区服务等技防管理功能,为小区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防墙。

据了解,这个小区外来租户多,此前盗窃、传销的警情时有发生,为改善辖区治安状况,南宁市公安局南湖分局在该小区试点改造智能安防小区,推广实名制门禁系统。“试点至今,小区入室盗窃及电动自行车盗窃案件实现零发案,传销类警情也降为零,极大地提高了辖区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凤岭派出所副所长黄晓曦说。

近期,南宁警方积极创新社会治理,依托“智慧警务”建设,在全市推广智能门禁系统。该系统以真实的人员和车辆信息作为进出凭证,并在自动识别辨认之后,将数据实时传送至公安机关,实现了进出人员、车辆信息的实时共享、实时比对、实时查询,一旦出现可疑情况即触发报警提醒,提高了警方及时发现、及时处置的预警能力。

借助“大数据”,南宁警方以智能门禁系统为突破口,解决了公安部门人口信息采集难的问题,大大改善了辖区的治安环境。

法律服务解决百姓难题

4月17日,记者走进横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看到服务大厅干净整洁,工作流程、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办公电话、监督投诉电话等统一公示,电子大屏幕滚动播放着相关法律法规条文等法律知识,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舒适便利的办事环境。

“遇到法律难题,到法律服务中心寻求帮助,这就对了。”这是横县群众韦少英的切身体会。当日,记者来到法律服务中心时,该县新福镇彭岭村村民韦少英正在寻求法律帮助。经了解,韦少英的丈夫因病去世后,她的儿子被爷爷奶奶带走,随后丈夫的家人又把她的女儿强行抱走。韦少英称,现在她因每天想念孩子,精神都快崩溃了,希望夫家人至少留一个孩子给她。

工作人员了解了韦少英的情况后,当即指派在服务中心值班的广西任钒律师事务所的韦莉莉律师为韦少英提供法律援助。韦莉莉告诉韦少英要搜集有力证据,并代其写起诉书,尽心尽责帮助韦少英维护合法权益。“我没有多少文化,也不懂得如何打官司,现在有律师免费帮我,我看到了要回孩子的希望。”韦少英喜极而泣。

记者了解到,如今在南宁市,像韦少英一样,没钱打官司,法律服务中心会提供帮助。群众遇到涉法的各种问题,如需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司法鉴定、妇女儿童老年人维权等,均可在市、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得到“一站式”服务,各乡镇(街道)建立的法律服务工作站以及村(居)法律顾问也能帮助解决法律问题和纠纷矛盾。

建设城乡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实施法治南宁升级工程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强基惠民工程,对提高依法治市水平、营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南宁市已投入3040万元推进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今年决定再推进全市村屯(社区)第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建设,以此加快完善南宁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解决法律服务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

记者从市司法局了解到,第四级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试点工作,已明确在12个县(区)各选取2个村(社区)、3个开发区各选取1个村(社区)作为试点,按照“五个一”(即一个法治宣传阵地、一间法律服务工作室、配备一名法律顾问、开通一条法律服务热线、建立一套法律服务制度)的标准创建法治建设示范村。目前,该项工作已进入科学选址阶段。

全面推进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南宁市重视“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村(居)法律顾问专业优势,鼓励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为城乡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宣讲、释疑解惑、依法维权、代写法律文书、法律援助等服务,培育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和习惯,依法解决矛盾纠纷。

截至目前,南宁市已建成13个市、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104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084个村(社区)实现“一村(居)一法律顾问”,群众如有法律需求,在家门口就可以找法律顾问帮助解决,并且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数百万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司法行政服务。

微访谈

进一步推进“智慧警务”建设

南宁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程文科

当前,“大数据”浪潮汹涌来袭,信息化建设俨然成为提升公安机关打防管控能力的“倍增器”。从移动警务、执法监督,到社区治安防控、各类案件侦查、科技安保,再到各项便民利民服务措施……南宁公安已全面启动“智慧警务”建设,将“大数据”“云计算”融入公安管理服务的方方面面,实现警务模式物联化、数据化、智能化。

今年,南宁公安在继续深化“七位一体”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打造“智慧警务”建设,电动自行车防盗“地网工程”、 南宁公安微信支付、警务网上实人认证+电子身份证等项目的陆续上马,将为推动“法治南宁”升级助力。

着力解决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市依法治市办副主任、市司法局副局长 尹彦鸿

南宁市已初步形成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法治新常态下,向城乡居民提供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今年,市司法局将高标准严要求抓好全市27个法治建设示范村的试点工作,探索南宁市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样板和经验,着力解决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到2020年,让公共法律服务成为保障百姓民生、维护合法权益的利器,成为社会和谐稳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

研发新技术为警务工作添翼

华为公司企业BG中国区公共安全部部长 程国栋

华为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在IT、网络、移动终端等领域技术处于业界领先水平。一直以来,华为公司聚焦公安信息化基础设施领域,积极投身参与了公安部门警务云、大数据标准修订等工作。

与南宁公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之后,华为公司将积极开展警务信息化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研究,在警务云、手机终端、大数据、移动警务、融合通信、视频监控等多个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为南宁公安“智慧警务”建设添翼。

新闻推荐

南宁百盛“梦想书屋”爱心出行首站 ——横县马山乡金石小学

2017年“爱心‘酉\’你17来——南宁百盛迎新慈善&合作伙伴答谢宴”筹集到37500元资助八桂义工“梦想书屋”项目,用于资助5所“梦想书屋”。百盛,让时尚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追求,更让慈善贯穿始终,温...

横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