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亲的“最美”决定
本报通讯员杨芸记者 何任朗
2015年4月22日,陈妤垚走了。因脑肿瘤而重病两年的她,将生命定格在了5岁。她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最后的“礼物”是左肾、右肾、肝脏。这些宝贵的器官分别移植到了3名病患身上,令他人重获新生。这就是横县第二例人体器官捐献者陈妤垚,她也是该县最小的人体器官捐献者。
父亲作出“最美”决定
陈妤垚的父亲陈可兴是横县校椅镇校椅社区的普通居民。2013年1月29日,一张病情诊断书令全家人猝不及防。“恶性脑瘤”,陈可兴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的感受,“就像挨了一记闷棍,头晕目眩”。
在医院带女儿治病时,捐献器官的念头不时闪现在守候在病房的陈可兴的脑中。
“在电视上听说过人体器官捐献,在医院也看到好多病人在焦急地等待器官移植。这孩子现在太痛苦了,别让其他孩子也像她这么痛苦。”陈可兴说。
然而家人的第一反应,是一致拒绝:“我们想让她完整地走。”
陈可兴挨个给家人做思想工作,最终征得了所有家人的同意。“我离不开她,如果她的器官在他人身上活着,我同意捐。”年事已高的奶奶泣不成声。
这个平凡而清苦的家庭,此时体现出了常人所没有的伟大情怀。
陈可兴开始和横县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联系。“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要迈出捐献器官这一步并不容易。”对陈可兴全家的高风亮节,横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黄崇嵩表示感谢。
在此期间,横县红十字会的相关人员数次来到校椅镇慰问,专家为小妤垚进行了器官移植前的病情评估。
2015年3月3日,小妤垚又一次住进医院。她的大脑中虽然满是积液,但毕竟还在运转;她的心脏还在跳,微弱的生命还在与病魔抗争。医院免了治疗费,继续为ICU(重症监护室)中的小妤垚进行救治,期盼着奇迹诞生。
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4月22日,小妤垚因呼吸循环衰竭医治无效去世,经过专家的鉴定检测,小妤垚的肾脏和肝脏符合捐献条件。当天下午,她的左肾、右肾及肝脏就被火速送到广州。
这时,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院,生命火线的另一端——一年轻的女孩叶某正因肾功能衰竭而焦急地等待着合适的肾源。“对方一接到肾脏马上进行了移植手术。”横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黄崇嵩说:“手术很成功,小女孩的父母非常感激捐赠者。”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得知陈可兴全家的大爱之举后,横县文明办及各有关部门,以及陈可兴所在的镇、村两级干部纷纷派人上门,为陈可兴送去了关怀。
时隔半年,在陈可兴的家里,小妤垚的生活印记依然清晰可见,墙上保留着铅笔涂鸦及识字海报,房间里也堆满了她的衣服和玩具。(下转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何任朗通讯员韦飞鸿)今年以来,横县通过建立“1+N”联动机制强力推动纪律审查工作,有效推进查处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专项工作。截至10月,横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本级共接受群众来信...
横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