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练就样板村
横县石井新街的垃圾分类屋。
横县作为广西首个成功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县级样本,经过10年探索,已逐步建立完善覆盖城区的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系统,走出了一条“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途径,收获了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三大成效,为破解“垃圾围城”难题提供了一个真实样本。
随着“清洁乡村”活动的深入开展,该县垃圾分类处理的做法逐渐向乡镇村屯推广。
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石井新街是横县校椅镇石井村委的一个自然屯,在这里家家户户门前都有蓝色和绿色的两个垃圾桶。“餐厨垃圾扔绿色桶,其他生活垃圾扔蓝色桶。”54岁的吴运全告诉记者,现如今从老人到小孩,人人都自觉遵守两个桶的“规矩”。石井新街经联社主任黄旭应说,这仅仅是村里垃圾分类的第一步,村里的垃圾将经历“三级四类”的分筛处理,最后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好“归属”。
所谓“三级”就是农户、经联社、村委三级,“四类”就是厨余垃圾类、可燃烧类、可回收类、有毒有害类。第一级由农户按干、湿垃圾分装放入两个垃圾桶;第二级在经联社进行四类垃圾分类分置,厨余垃圾等可溶解类放入沼气池糖解,可燃烧类垃圾由村委保洁员拉到村垃圾处理中心,可回收类有序叠放且达到一定数量时运到废旧回收点,有毒有害物安全放置且达到一定数量时运到县处理;第三级在村委垃圾处理中心再次对四类垃圾进行分类处置。
“建立全县首家村级垃圾处理中心,初衷也是为了节省清洁经费。”石井村党支部书记李克进坦言,在“清洁乡村”初期,石井村的垃圾采取的是“村收镇运县处理”模式,然而,每天垃圾运费及人工费达175元,按照石井老街1400人口,人均年缴保洁费36元来算,根本入不敷出。自从在家门前建起垃圾处理中心,该村清洁成本大幅下降,足够维持清洁机制的长效运转。
据李克进介绍,像石井新街一样,现在行政村内的12个自然屯最后都会将可燃烧类垃圾汇集到村级垃圾处理中心统一焚烧,这样既节约了垃圾进“城”的成本,又实现了垃圾就地消化、化整为零。
发动群众,人人参与
“过去我们村屯间环境卫生评比,总是盯着路面垃圾找茬,现在条条道路都干干净净,我们只能用干净度来衡量了。”李克进说,“干净度”就是人们对一个村屯干净程度的感觉,包括有没有泥沙、整洁的情况等,这比原来的“找垃圾”提升了很大一个档次。
这样的转变离不开群众的参与。据介绍,石井村“清洁乡村”活动群众参与率达98%以上,群众不仅是“清洁乡村”活动的受益者,更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其中。这不得不归功于“八级联动”管理模式,该模式不仅突出了群众的主体作用,还理顺了层级管理。
石井村的“八级联动”长效管理模式,即镇挂点领导、干部,区、市、县驻村指导员,村“两委”干部农户,经联社干部,村民小组长,农户,保洁员,清洁卫生监督员这八级干部群众,通过机制联动、信息联动、落实联动,有效避免了各级人员的职能交叉、信息沟通不畅、职责不明等问题。
在为村垃圾处理中心选点时,村民吴运全主动把自家的5分林地提供给村委,不要一分钱出让金。他感慨地说:“我也是村里的一员,清洁卫生‘八级联动\’人人有责。眼看万小龙等外乡来的驻村干部都能如此尽心尽力,我们也应该为家乡环境的美化作更多贡献!”
收集垃圾,分类处理
据了解,自2000年9月起, 横县在县城区域正式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成为广西第一个对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的县城。经过10多年的实践,横县探索出一条对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综合处理的办法,着力规范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处理体系,建立起全民参与、市场化运作、制度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目前,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推广到横县1万多户、200多个单位、小区和酒店、13所中小学校、3个农贸市场,分类正确率达90%以上,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取得突破性进展。
下一步,横县将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处理模式,成立垃圾分类指导组,对各住户、农户分类质量进行检查、指导,对分类不正确的人员当场指正并示范指导。同时横县将进一歩深化和推进垃圾分类和处理技术的研发、创新及应用,力争到2014年12月实现全县农村垃圾分类覆盖率达60%,逐步实现农村垃圾“三化”科学处理。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杨盛见习记者 莫棋惠
本版图片由“美丽办”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何任朗通讯员韦洁)12月4日是首个国家宪法日,也是第十四个全国法制宣传日。横县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搭建宣传平台,摆放宣传展板,文艺演出、知识问答等形式,在该县步行街...
横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