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萧云举六景探幽

南宁晚报 2014-11-06 19:12 大字

萧云举像 (作者供图)

公元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春天,萧云举以母病为由请假省亲回邕已经七个年头了。他主持建造了青秀山龙象塔和青山寺、云圃山房等一批建筑,清闲自在,他自称是个“抱山水癖”的人,便想往邕城附近游玩一番。他经常和亲友、学生外出旅行,带上干粮、乐器,荒郊野外,席地而坐,奏乐游宴,兴尽始返。

听说永淳有个众妙岩(也即聚仙岩),当年董传策被贬放南宁时曾经撰文记述,读后十分向往。这么个胜景,离南宁城也不远,“盈盈一襟带水”,如果不去看看,“绝无寓目”,恐怕洞口薜荔野草也要笑话了。于是,同门生刘晋生、堂弟萧允佐、老表朱仲南,还有一位“习形家省”熊子元祚,备办了干粮在镇江楼码头乘船,往下游方向驶去。邕江春水,碧绿如染,江岸沙洲,草丛绿树,次第后移,大船小船,来往如织。一行人说说笑笑,奏乐吹箫,惊飞水鸟,引得岸人驻足,邻船窥视。,经过青秀山、蒲庙……黄昏时船停在樟村渡口,当晚在船上过夜。第二天清晨到达伶俐江,上午10时左右,到达目的地滕村。

友人永淳县令童时明派来做向导的人已在江边迎候。萧云举虽已六十四岁年过花甲,但身体尚健精神极佳,置身青山绿水中,兴奋异常,居然“贾勇先登”,乘轿,像电影《刘三姐》里莫老爷被两人抬着,走在前面,其他人则骑马跟随。萧氏原文有些地方,殊不可解;有些地方,不太连贯,故只能采取意译。

春暖花开万物争荣,漫山遍野绿意盎然,风景十分清幽。然而到处时,蔓草荒藤,苔封藓合,显然人迹罕至,让人想起武陵人游桃花源和刘晨阮肇等入天台山采药的故事来。岩洞在半山腰,山路崎岖陡峭,有的地方需要攀附着藤蔓才能登上,一行人只好弃轿下马,步行上山。好不容易到了洞口,童时明题写的“聚仙岩”三个字是新凿刻的,十分清晰。

这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神仙洞府”。石筍攒峰,列嶂施壁,钟乳石千奇百怪,奇谲骇观,如裳如袖,如指尖如倒笔,有像犀牛望月的,有似鹦鹉攀笼的,雕莲绣芝,悬龙立象,令人目不暇给。洞中水声潺潺,溪涧宛然。萧云举一行高擎火炬,饱览美景,啧啧称奇,大呼过瘾。

令他们吃惊的事却在走出岩洞后,只见洞外聚集了一些村人。原来,岩洞毗邻村落,他们此行惊动了村人。从岩洞出来,一行人已是衣冠不整,一身泥污,鞋袜裤脚,水湿漓漓,十分狼狈。头戴遮阳笠帽,站在高处的村人,又讲又笑,嘲弄这些从城里跑到山罅来游手好闲的人。他们不理解,这些石头有什么看头,值得穿山过水走几十里路来看么?弄得头青面肿,衣衫龌龊。

“夫子何为者?”时已中午,一行人找了个有树荫遮盖的地方坐下来休息。萧云举毕竟见过世面,知道向村人解释也说不明白,发火也无济于事。干脆让人从船上取来乐器,吹箫打鼓奏乐唱歌。荒僻的山野顿时热闹了起来。村人开始还哄笑,后来发觉这群城里老爷气势不凡,大概是不好惹的,于是一个个走了。这天,萧云举和众人一直玩到太阳落山才“扬帆而返”。

回到南宁,萧云举写下了《游聚仙岩记》一文。这篇文章后来收录在《南宁府志》里。

萧云举不愧为明末文坛有名的公安派巨擘,岭南大才子,与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齐名。这篇《游聚仙岩记》是一篇优美别致非常漂亮的“美文”。文笔生动活泼,叙事层次分明,写景状物,明快逼真,让人过目不忘。古往今来描写喀斯特熔岩的文章不少,能达到这样高度的不多。如果能够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作为南宁乡土教材学习,开启学生心智,一定大有好处。

聚仙岩在现横县六景镇布文村西南500米处,是永淳八景之一,(永淳县于1952年撤销,六景划入横县),又叫“布文岩”,其共有三个洞口,即聚仙岩、铜鼓岩、布文岩。洞内有几十方明清诗文石刻,是横县境内近年发现数量较多,保存较完好的古迹,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布文岩就在柳南高速公路旁,从镇政府到布文村不过10余里路程。明清时即为文人避署胜地,萧云举当年乘船还需两天,现在坐汽车也就几十分钟,已经不是“盈盈一襟带水”了,可惜一直没有开发,仍让它“闲抛闲置荒野间”,人们仍“绝无寓目”,真的如萧云举所说“恐岩阿见笑,薜荔含羞矣”。

黄善飞

新闻推荐

310名中职教师技能大比拼

选手在进行人头像素描技能比赛本报记者赖有光摄本报讯(记者赵金玲)昨日,由市教育局主办的首届南宁市中职学校教师专业技能基本功比赛在南宁四职校等5所中职学校开赛。据了解,本次比赛为期2天,310名参...

横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萧云举六景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