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兴民富地生金
本报记者 周 映 本报通讯员 廖小凤
“用水有保证,我就敢当‘千亩种植大户\’。”8月11日,横县横州镇蒙村种粮大户蒙世俭对记者说。
5年前,看到村里经过几年大搞水利建设,水利条件逐年改善,蒙世俭放下城里的生意,回村租了几十亩田种植水稻,当年就取得好收成。几年下来,他不断增加种植面积,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700多亩,年粮食总产达到50多万公斤,2008年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今年,他又扩大种植面积,除了水稻,还种植甘蔗和芋头、土豆、辣椒等无公害蔬菜。
蒙世俭种田种上了瘾,源头就在一个字——“水”。“种庄稼离不开水,水利条件好了,让我旱涝无忧,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他说。
蒙世俭,是横县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富民惠农的受益者之一。
这几年,横县把加强水利建设与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高效农业创建结合起来,努力对现有水利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升级。如今,县域内大大小小水利工程星罗棋布,建设蓄水工程2382座,机电排涝泵站539处,引水工程975处,农村人饮工程620处,农业灌溉渠道总长2960.7公里,全县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51万亩。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对该县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在该县地势相对平坦、水利设施相对完善的乡镇,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形势越来越好,面积越来越大,全县已有多个乡镇的农户与农副产品公司签订合约,以“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实行订单农业种植,在家门口赚钱、在家门口致富。“十一五”期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527元增加到5101元,年平均增长15.1%。
横县,是我区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助农增效增收的一个写照。
近年来,国家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高度重视,在全区范围内持续开展声势浩大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大小水利工程60多万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460万亩。
为加快完善农田水利设施,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冬春水利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优先发展战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从2008年开始,连续3年自治区本级财政新增10亿元投入冬春水利建设,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兴水利、大种树、优生态、强基础、惠民生、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自治区党委全体常委带头、全部省级领导参加5个工作日水利劳动,有力推动了全民大办水利新高潮的掀起。冬春水利建设投入和主要效益均创造新纪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大飞跃。实施冬春水利建设科学发展3年计划以来,全区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建设33.35亿元,防渗各类毛渠、斗渠1.2万公里,建设山塘、水坝、水柜(井)等小型抗旱水源工程4.5万多座,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有效改善。近几年来,尽管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广西仍能够在抗御大旱中赢得了主动,呈现农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产量和经济作物产量增加的好形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600万亩左右,粮食单产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甘蔗、木薯、蚕茧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蔬菜、水果等多种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
加快推进富民强桂新跨越,广西“十二五”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稳定在1500万吨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600万亩以上,甘蔗种植面积1600万亩,蔬菜产量达到2700万吨以上,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460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5以上。
为稳定和达到以上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区将基本完成11个大型灌区、68个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确立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指导地位,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因地制宜兴建山丘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五小水利”设施,重点向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实施一批泵站更新改造。加快支渠末级渠系防渗工程建设,实施田间渠道工程连片建设,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田间灌排工程体系。到2020年,基本完成桂西北旱片、桂中旱片、左江旱片、右江旱片治理工程建设。全区大、中、小型灌区末级渠系的连片建设基本完成,形成完善的田间灌排工程体系,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水利。”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韦祖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业部门将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在着力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的基础上,配合水利等部门加快推进我区15个国家粮食产粮大县和35个粮源基地县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改善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条件。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邓萍本报通讯员黄群4月30日,随着一卷卷纸板源源不断地滚入卷筒,广西农垦糖业集团华垦纸业公司年产20万吨高级文化用纸项目首台3600毫米长网多缸文化纸机宣告调试生产成功。这一全...
横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