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科技创新攀高峰

广西日报 2011-07-01 21:27 大字

本报记者 陈 江

6月25日,很多小朋友和他们的妈妈又拉着手来到了位于南宁市民族大道上的广西科技馆(新馆)。两年多前,该馆建好并投入使用后,它就成为南宁人周末喜爱去的地方。这个外观如一张巨大翅膀裹挟着一颗硕大明珠的建筑,更是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作为一个重要的科普设施,广西科技馆是壮乡科普事业在党领导下蓬勃发展取得成就的标志,也是民族地区科技事业欣欣向荣的缩影。

多年来,在党的科技政策引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桂”、“人才强桂”的发展战略,努力推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不断奏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最强音,稳步建设创新型广西,科技事业如同广西科技馆上的那颗明珠,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农业科技成果辉煌

细数广西缤纷亮丽的科技成果,最耀眼的,首先莫过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成就。

今年4月,农业部发布的《 2011年超级稻确认品种通知 》中,由广西农科院科研人员选育出的籼型三系杂交稻特优582榜上有名,成为获得国家确认的9个超级稻品种之一,这是我区第二个本土育成的国家超级稻品种。此前,2010年7月底,我区自主育成的“桂两优二号”通过了农业部认定,确认为超级稻品种,实现了广西超级稻品种零的突破。

翻开“十一五”期间广西科技进步奖的获奖名单,水稻无疑是得奖大户,不仅将两届广西科技的最高奖——特别贡献奖收入囊中,在一等奖、二等奖中也占有一定席位。

过去,以农业为主的广西一穷二白,科技落后,更谈不上对农业生产的支撑。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重视、领导下,通过加快科技创新,广西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超过了40%。

“十五”期间,广西培育、引进、推广应用千亩万头以上农业种养新品种3200多个,选育新品种314个,农业新产品产值累计超过900亿元,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平均超过90%以上。依靠科技创新,广西的许多特色农业逐渐形成并闻名全国。其中,广西的蔗糖产量位居全国首位,栽培技术全国领先。近3年来,广西跃居全国最大的种桑养蚕省区。甘蔗、桑蚕、木薯等产量排全国首位,并成为面向全国的牛良种种源基地、技术服务基地和产业化开发示范基地。横县成为“中国茉莉花之乡”,田阳成为“中国芒果之乡”,灵山成为“中国水奶牛之乡”。

“十一五”期间,科技支撑下的我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木薯产业为例,2008年开始,我区相继引进和选育出“桂热引1号”、“桂热4号”和“桂热5号”等一批木薯优良新品种,极大地提高了木薯良种覆盖率和木薯产量,为木薯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品种和技术支撑。2006年,广西在国内首先育成“桂糖26号”等一批糖料蔗优良新品种,逐步改变了我国甘蔗品种单一的局面,进一步巩固了我区作为全国最大的甘蔗种植面积和蔗糖产区的地位。

工业科技亮点纷呈

俗话说,无工不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广西工业科技亮点纷呈,让人目不暇接。

49年前,玉柴集团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柴油机厂,而如今,它已发展为国内最大的柴油内燃机生产基地,许多技术领先于国内同行,率先在国内开发出4W微型轿车柴油机,以及达到欧洲IV、欧V排放标准的柴油发动机等一系列领先国内的产品。

玉柴的变化是我区科技支撑下工业经济蓬勃向上的缩影。通过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我区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开发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产品,提升了广西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了广西一批优势产业的形成,发展成拥有汽车、机械、制糖、有色金属、冶金、电力等具有广西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工业体系。“十五”期间,广西研究开发出工业先进技术750项,具有市场竞争力新产品3500个,工业新产品总产值累计达1270亿元,工业新产品产值率由“九五”期末的11.2%上升到“十五”期末的15.7%。 

进入“十一五”,我区科技部门围绕汽车、机械、有色金属等千亿元产业发展,整合优化创新资源,积极组织实施了千亿元产业“350”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千亿元产业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首款中型轿车宝骏630的研制成功,优化了我区汽车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了我区汽车产业竞争力;制糖、铝、锰等行业由于集成推广一批先进共性关键技术,综合治理技术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

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我区在国内率先研发出达到欧Ⅳ、欧Ⅴ排放标准的柴油发动机、巨型轮胎、高性能铝合金散热器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制糖产业以及汽车、机械、有色金属等部分产业领域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玉柴”、“柳工”、“五菱”、“欧维姆”等一批知名品牌的地位进一步提高,食糖、微型汽车、轮式装载机、柴油内燃机等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在了全国第一位。

科技实力稳步增强

科技投入、人才和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地方科研实力和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自1985年实行科技体制改革之后,广西积极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科技投入总量增长迅速,全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由1991年的5.1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88.31亿元,增长了16.2倍。广西科技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到2007年,平均每万人口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68.51人,比1955年的4.51人增长了40多倍。

“十一五”期间,我区科技投入稳步增加,获得科技部经费支持是“十五”期间的3倍。通过制订出台相关政策及文件,完善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机制,建立了八桂学者和特聘专家制度,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取得新进展。自治区首次设立和下达了3个创新研究团队项目,全区有1人获得201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2人入选国家引进海外高层人才“千人计划”。

广西的科技创新体系也逐步完善。“十五”期间,广西全面启动创新体系的建设,创新体系的框架已初步形成。初步构建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科学研究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创新平台建设更是大踏步发展,建立了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5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6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建设了23个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9个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其中非粮生物质酶解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建设,实现了我区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依托专业研究平台,重点实验室在一批重大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2010年12月,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先后获得多项世界级成果:世界首例单精子显微授精的转基因水牛龙凤双犊、世界首例慢病毒介导的转基因水牛、雄性牛犊及世界首例转基因克隆水牛等相继诞生;地方性高发疾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完成《广西地中海贫血的防治研究》,首次在国内外开展大规模的地中海贫血流行病学诊断、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研究,首次在国内外报道12种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和异常血红蛋白,研究成果填补国内外空白。

50多年来,广西有5000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奖励。其中,有200多项获得国家级奖励,获奖项目应用率达到90%以上,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十一五”期间,我区专利申请总量是“十五”期间的1.8倍,超过2000年之前全区专利申请的总量,年均增长16.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564件,占申请总量的28.5%。到2010年,我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5117件和3647件,远远超出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目标。

高新技术从无到有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增强了地方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竞争力,也让地区间的经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

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而如今,全区已形成桂林、南宁、柳州、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带,并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为主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广西高新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广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成为实施科技自主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据统计,1994年-2007年,高新区工业化总产值、利税、出口创汇分别以4.10%、3.26%和3.90%的年平均速度增长。

“十一五”期间,通过大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认定,重点扶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我区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截止到2009年,全区已发展到185家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2009年,桂林、南宁、柳州、北海4个高新区的工业总产值、总收入、总利税、出口创汇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35.7%、31.3%、29.3%和26.6%。2010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柳州高新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州高新区进入“国家队”,使广西形成了桂林―南宁―柳州三大国家级高新区为中轴线的区域布局,极大地优化了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提升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从整体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现在,广西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拥有国家级高新区最多的省区之一。

民生科技惠及百姓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惠及民生。

广西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实施民生科技行动,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在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公共安全、人口与健康、减灾防灾、海洋资源、中药现代化等方面开展重大技术攻关,仅2000年-2008年,实施科技项目898项,投入经费达9690万元,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十一五”期间,我区加强了对地中海贫血、肝癌、鼻咽癌等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疾病的防治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以及相关的新型实用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的研究开发,在常见头颈部恶性肿瘤、地中海贫血、肝炎肝硬化疾病诊断和防治技术等方面跨入了我国的先进行列。为了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了桂中旱片治理、石漠化治理、四江流域污染治理及工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开发,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糖料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

本报南宁讯(记者/袁琳通讯员/贺亮军)近日,记者从自治区农业厅获悉,2011年全区糖料蔗种植面积1575万亩,同比增加28万亩。预计进厂原料蔗6000万吨,增产300万吨;全区蔗农收入300亿元,增收23亿元。目前,我...

横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科技创新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