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广西 任重道远
□罗劲松 文/图
“天天看早报,新闻早知道”。当每天习惯以《南国早报》为“新闻早餐”的读者面对《南国早报》最近编辑出版的“解读广西”系列丛书——《寓桂历史人物》《桂籍历史人物》《风情广西》《风物广西》《神游广西》《探秘广西》《沿着徐霞客的足迹》,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笔者的感觉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广西的历史底蕴竟有如此深沉厚重!广西的自然风物、人文风情竟是如此丰富多彩!
外地人甚至包括众多的广西人,都曾有过这样一个感觉:广西历史文化底蕴不厚,所以如今也就没多少有价值的历史遗存。这感觉,其实只能说是直觉,而且是完全错误的直觉。确实,在数十年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走过太多弯路,毁掉了太多祖宗留下的看得见、看不见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走在南宁市的大街小巷里,举目四望,用心探寻,又能找到多少这座城市1600多年来留下的历史痕迹?
然而,打开《南国早报》“解读广西”系列丛书,我们能看到古南宁的影子——早在370多年前的明代,那位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曾经泊舟于南宁的“亭子渡”。在徐霞客眼里,“南宁城北狭西阔,北乃望仙坡来龙,西乃濒江处”,“北、东、南各一门,皆偏于角上,惟西面临江,有三门……”读来那么陌生,又何其亲切。
相对中原地区而言,地处“僻远南疆”的广西在当年封建统治者眼里,是“瘴疠丛生”的“荒僻之所”,是流放“政敌”的天然“监狱”。然而,早报人在对广西历史人物的解读中,却取了一个独特视角:正是因为广西的荒凉僻远,正是因为统治者对广西的歧视心态,才使得这片疆土“因祸得福”,相继迎来了一大批著名的优秀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黄庭坚忧愤而至,苏轼、秦观落寞而来,还有那颜延之、元晦、范成大、张孝祥、解缙……忧愤而至的柳宗元“以身示教”,在柳州创办学堂,开启教化;落寞而来的秦少游在横州(今横县)设馆讲学,广收生徒。众多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为广西带来了一股清新、亮丽的文风……正如一位当代文人所感慨的:“文人不幸,桂地幸!”一个个忠良之士、文学大家接踵而至,随之而来的那一缕缕绚丽多彩的文脉,至今仍依稀环绕在广西美丽的山山水水之间……
沿桂林“两江四湖”上溯800多年,“解读广西”丛书让我们知道:早在宋代,古人已经大发奇思妙想,引水入城,构筑了古桂林“一水抱城流”、“环城有水,如血脉之萦一身”的奇妙景观。遥想当年,诗人们“乘舟载酒以入”,一路赏象鼻山,观南溪山,过小东江,览七星山,经雉山,入阳江……那是何等的潇洒畅快!如今,“两江四湖”虽已重新贯通,但要重现当年桂林“水围城”的壮丽景观,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还有那流传于广西民间的“放蛊杀人”的传说,是假象还是事出有因?古时广西等地,喝酒时真的有人以“鼻饮”为乐吗?贝丘遗址的发掘,为我们再现了六千年前古人怎样的“时髦生活”?甑皮岩远古迷宫,又是怎样打开的?施工中被一锄挖开的桂林靖江王府秘道里,究竟发现了些什么宝贝……阅读《南国早报》“解读广西”丛书,我们仿佛进入了一座精彩纷呈的历史迷宫。
有人说,《南国早报》的任务是“做新闻”,编辑出版“解读广西”丛书,似乎只是它的“副业”。然而,什么叫“新闻”?笔者的理解是,但凡世人不知悉、不了解的有意义的人物或事物,都应该算是新闻——不论它发生在今天,还是发生在遥远的过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南国早报》“解读广西”丛书,其实也是一本“新闻集”,是一份值得我们细咀慢嚼的“新闻大餐”。
说到“解读广西”,徐霞客当属楷模。370多年前,徐霞客从桂东北入境,历经桂中、桂东南、桂西北,历时近一年,为我们留下了约20万字的“解读广西”文字——“粤西游日记”。追循着徐霞客在广西留下的足迹,《南国早报》记者将370多年前徐霞客描述的历史情景与今天所见到的现实状态同时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于振奋中得到启迪,于感叹中生发反思。
古人“解读广西”的路,已经画上了句号。而我们“解读广西”的路,应该说才刚刚开始,还相当漫长。
相信,《南国早报》“解读广西”丛书的问世,将激发起人们对广西更广阔、更深透的解读……
新闻推荐
本报横县讯(记者/陈仕平通讯员/方竞海)横县在深化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活动载体,突出实践特色,取得了良好效果。在结对帮扶农村致富、共谋发展上创先争优。以“结对先锋同行...
横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