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龙”的传人与时俱进 ——探访宾阳炮龙制作工艺传承人

广西日报 2017-01-21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孟振兴

1月日,阴雨连绵,宾阳县宾州镇街头年味渐浓。在邻居的指引下,记者顺利地找到了正在赶制炮龙的邹玉特。

现年岁的邹玉特一家三代制作炮龙,曾获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西民间工艺大师,是当之无愧的“龙”的传人。在采访之前,记者查阅《广西通志·文化志》中关于炮龙的记载,称“龙头、龙尾用纱纸装裱,龙身用色布装配”。但记者注意到,这位传人采用的是与史书中所述完全不同的工艺:他将2-3厘米见方的亮片剪成鳞片形状,勾边处理后再逐一粘贴到已经定型的龙身。

贴满一条炮龙需要数公斤重的亮片,即使像邹玉特这样的熟手,单是完成龙尾装饰也要耗上半天时间。记者了解到,如此耗时费力的工艺是他的“发明”,唯一的作用就是让炮龙在夜色中显得更加炫彩而迷人——在邹玉特看来,这些都是值得的。

“宾阳有句俗话,叫‘南街灯彩城内龙\’,意思是南街的花灯好看,宾州城里的炮龙有趣。”邹玉特说,这几年来花灯可谓花样翻新,比如即将在春节期间亮灯的“龙腾宾州大型灯会”,单是灯组就有多个;除了传统的吉祥物,还有喜羊羊之类卡通造型,“如果我们的炮龙数百年一成不变,能有多少人愿意看?”

多年制作炮龙、教徒授艺的经历,让邹玉特对工艺传承有了自己的理解。他广收门徒,把“看家本领”倾囊相授,丝毫不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他不仅担任了宾阳县职业技术学校炮龙扎制技艺的老师,还收了一个女徒弟,据称这在当地炮龙制作史上还是首次。

据悉,新一年的宾阳炮龙节将于2月5日至7日在宾州古镇举行。“没有炮龙节,我们的工艺就没了着落;大家来看炮龙节,就是支持我们的手艺。”邹玉特说。

新闻推荐

传承老手艺也要搞搞新意思

一事一议刘云海据报道,从昔日的辉煌到今时的没落,宾阳县大罗毛笔制作技艺正处于尴尬境地,而这只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一个缩影。即便如此,为了传承这门有着近年历史的传统工匠技...

宾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宾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