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筑牢“生命工程” 八桂大地织起安全屏障 ——广西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回眸

广西日报 2016-06-06 21:28 大字

唐广生 黄尚宁

核心阅读

广西位于云贵高原前沿地带,地形切割强烈,地质环境复杂,在多暴雨、多台风的影响下,地质灾害频发、多发、群发,地灾易发区占全区面积的96%,中高易发区占42.3%,是我国地灾严重省(区)之一。据2015年12月资料统计,广西有地灾隐患点7801处,易发村5340个,地灾隐患点影响人数55.75万人,威胁财产88亿元。

在国土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地灾防治工作,近年来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广西防灾部署做到未雨绸缪,治理力度前所未有,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全区地灾发生次数减少3084起,死亡人员减少176人,受伤人员减少230人,直接经济损失减少7565万多元。

历尽艰辛做调查

数据纳入“一张图”

据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负责人介绍,自2010年起,广西在全面完成109个县(市、区)的1∶10万县(市)地灾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开展了平乐县、平南县、宾阳县等26个重点县(市、区)的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调查总面积达7.27万平方公里。

2011年,广西完成了全区地灾易发区(村、屯)和隐患点核查,共校核以行政村屯为单元的地灾隐患区1.47万个,实地核查地灾易发区980个、隐患点3390处。

2014年6月,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完成了南宁、钦州、贵港、玉林、贺州、梧州等6个设区市14个县(市、区)的农村切坡或临坡建房情况调查,对调查存在地灾隐患的18425户居民、15万多人建立了以乡(镇)政府为单位,以村(居)民小组为单元,群众联保组为主体的地灾联保体系。

对查出的地灾易发行政村、易发自然屯,均进行了数据库更新,并全部纳入广西地灾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一张图”管理。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广西地灾防治规划(2009—2020年)、应急队伍建设、地灾防治专项资金管理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地灾隐患巡查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值守、灾情速报、应急调查与处置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基本得到完善。

信息平台共享用

实现监测全覆盖

为提高预警预报能力,2011—2013年,广西财政投入近3000万元,在12个设区市52个县(市、区)地灾易发区和重要地灾隐患点布设了330个自动监测站及视频监测预警站点。

同时,在全区130处重大地灾隐患点埋设了不稳定斜坡变形报警仪,安装了304个雨量监测点、348个土壤含水率自动监测点、122个表面位移监测点、29个野外视频图像监测点、6个次声监测点和6个泥位监测点。

2014年,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开发完成了14个设区市的地灾预报系统,各市、县国土资源局与气象、水文部门建立了地灾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通过该系统,气象、水文、国土部门之间的雨情、水情、灾情等信息可以实时共享,实时会商,提高了预警预报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针对性。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广西共向公众发布地灾预警预报673天次,开展防范重大地灾视频会商会60多次,成功预报61起,避免了4424人伤亡,避免直接经济损失4076万元,为避让地灾转移人员1325次,转移人数33399人。

建设群防“十有县”

防灾被动变主动

2014年6月19日早上6时,监测员发现融安县大坡乡大坡街滑坡体前沿有小量岩土崩塌后,立即向国土所和当地政府报告,并通知受威胁人员迅速转移撤离至安全地带。上午10时山体发生滑动,至18时,下滑的滑坡体掩埋了下方的8栋房屋,而158人却安全无恙,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200万元。

这仅仅是广西建设群防群治“十有县”,给防灾避灾带来喜人变化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广西在经国土资源部批准的地灾群测群防“十有县”63个基础上,到2015年又有31个县(市、区)获得地灾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命名。全区1万多处地灾监测点、地灾易发村均配备群测群防员。通过“十有县”建设,广西基本实现了地灾防治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目标,实现了群测群防体系对全区地灾隐患点和易发村屯的全履盖。

此外,广西还大力加强应急体系建设。2012年修编完成了突发地灾应急预案,20多个地灾多发县成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对全区50辆地灾应急车辆实行全年免费通行,财政投入6361.64万元对全区12个基地进行重新建设或改造,建立了由59名专家组成的地灾应急专家库,举办防灾避险知识培训663场,培训人数12.67万人,完成319场地灾应急演练,参演人数9.5万多人,建设应急避险场所1600处,出动排查组11126个,共巡查排查地灾隐患点34315次。

为了让防灾避险知识走进千家万户,2013年5月,广西首次在凤山县启动地灾防治知识进校园工程,全区30个县(市)将地灾避险知识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防灾避险从娃娃抓起。

多方筹资重治理

工程见效惠民生

家住梧州市榜山公园的市民汪桂华记忆犹新。当年发生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不少靠山的房屋被冲毁,山体变得千疮百孔。“现在可以安心睡觉啰!我还经常带着小孩到山上散步。”谈到治理后的榜山,汪桂华感慨万端。

梧州市政府把将地灾治理、旧城改造、土地开发、城市棚户区改造等惠民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以地方政府为主体,以多元筹资、治搬结合、妥善安置、商业运作为手段的城市地灾综合整治新路子。

这一模式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统计表明,“十二五”期间,中央、自治区、各县市共筹措资金17亿多元,安排广西地灾治理项目1728处,受益人口涉及60个城镇41万多人,保护财产12.31亿元。

除了采取城镇集中地灾治理的“梧州模式”外,广西还对石山地区的危岩进行集中治理,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都安、平果、马山、上林、隆安、大化等危岩多发县,2010年完成调查区划时发现的、危害人数100人以上的危岩,已全部治理完毕。

此外,广西对受治理费用高、或难于根治的地灾隐患点威胁的村屯,由发改部门牵头、住建和国土资源等部门配合,结合新农村建设,采取国家、地方、农户多渠道筹措资金,实行搬迁避让。较大的搬迁避让工程有梧州市城市地灾综合整治工程搬迁10895人,玉林市容县灵山镇当中村滑坡搬迁351人,容县六王镇六王、古泉滑坡泥石流安置602人等。2009年以来,全区共实施搬迁的村屯186个,使2.24万户8.9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目前正在实施地灾搬迁避让工程尚有20多处。

据悉,“十三五”期间,广西将进一步开展地灾综合防灾体系建设各项工作,争取完成30个县(市、区)1∶5万地灾调查,力争全区所有县(市)地灾防治工作达到高标准“十有县”要求,争取每年治理重大地灾隐患点100处,不断筑牢安全屏障,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除署名外,本版图片由广西国土资源宣传中心、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统筹提供)

宾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宾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