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各界的多方协助下董宝玉终于在千里之外的宾阳县
▲在社会各界的多方协助下,董宝玉终于在千里之外的宾阳县中山公园内找到了自己的父亲——烈士董文。董宝玉为父亲和其他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英雄献上鲜花。烈士董文的孙子董金成、董春雨将家乡带来的大米和泥土撒在烈士墓周围。
?董宝玉与儿子董金成、董春雨在宾阳中山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祭奠为解放广西英勇献身的亲人和烈士们。
?董文烈士墓前,72岁的董宝玉对着父亲的相片,默默倾诉着数十年来的寻找与思念。
?董宝玉在董文烈士墓前。
拾阶而上,每一步都是那么沉重,却又是那么坚定。
手捧菊花,每一朵都寄托着来自3000多公里外的思念。
从哈尔滨到南宁,72岁的董宝玉穿过大半个中国来祭拜他的烈士父亲董文。在南宁市宾阳县中山公园父亲的陵墓前,董宝玉饱含深情地呼唤:“爸爸,儿子来看您了,给您磕头了。”
董宝玉老人盼了大半辈子的心愿终于了了。
跪拜父亲,盼了大半辈子
3000多公里,飞行6个多小时,从东北到西南,挡不住的骨肉相思情。
董宝玉第一次来到南宁,却觉得很亲切,因为这有亲人。4月3日14时15分,从哈尔滨飞往南宁的四川航空3U8725客机抵达南宁吴圩国际机场。陪同董宝玉前来的还有他的二儿子董金成、三儿子董春雨,五常市民政部门负责人和媒体记者等6人。
飞行6个多小时,董宝玉没合过眼。越是靠近南宁,他就越清醒。
前往宾阳县的途中,满眼绿意盎然,董宝玉嘴里嘀咕:“原来父亲在这里打过仗……”
昨天,董宝玉起了个大早,和儿子们直奔宾阳县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位于宾阳县宾州镇狮子岭一带,这里有一座烈士纪念碑和两座烈士墓,董文烈士墓是其中之一。烈士牺牲后人们为其建起了烈士墓,2004年4月,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烈士墓进行修缮。
公园里,茫茫林海衬托着烈士纪念碑和烈士墓,愈发庄严肃穆。二儿子董金成搀扶着董宝玉拾阶而上,两年前因病手术后董宝玉身体仍然虚弱,但老人的脚步坚定而有力。
当一座圆形的烈士墓出现在眼前时,董宝玉轻轻闭上眼睛,泪水滑过布满皱纹的脸庞。青石墓碑上,记录着董文烈士的生平,默默地肃立在公园一角,历经岁月风雨。这位出生在五常、转战全国、牺牲在广西剿匪战斗中的英烈,是当地人景仰的英雄。每逢清明节,当地干部、群众、中小学生都会前来祭扫烈士墓,祭奠英灵。
“爷爷,我们来了。”董金成再也忍不住,真切的呼唤回响在公园上空。
董宝玉摘下帽子,和两个儿子一起对着墓碑三鞠躬,并跪拜献花,上香慰灵。他满怀深情地说:“爸爸,66年了,终于找到您,不容易啊,我给您磕头了。”
按照东北老家的规矩,祭拜结束后,董宝玉拿出从五常带来的一袋黄土和五谷杂粮,撒在父亲的墓前,久久不肯离去。
今年2月底,宾阳县档案馆找到一张董文烈士生前照片,这是烈士保存下来的唯一影像。黑白照片上,董文身着军装,站姿挺拔,目光坚毅。照片右下方写有“解放广西留影纪念”。
昨日,董宝玉手捧着已经冲洗好并装裱起来的父亲遗像,看了又看,还来回轻轻擦拭相框。看到这,董金成又落下了泪,连称“长得像,长得像,爸爸和爷爷长得太像了”。
曾经绝望,但不会放弃寻找
孙子们从小就知道有个英雄爷爷,可是却不知道上哪儿去找他的坟墓。
父亲董文的模样,仅停留在董宝玉4岁时的心里。尽管残存的记忆已模糊不清,但董宝玉多年来一直靠这段模糊的记忆还原自己心中的父亲。
董文生于1926年,1942年和同村的冯万清结婚,是村里媒人介绍的,冯万清比董文大3岁。两年后,即1944年,董宝玉出生。1947年董文参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团部干事、连副指导员。参加过辽沈、平津战役,随后参加解放湖南、广西战役。1950年秋,在宾阳县剿匪战斗中不幸英勇牺牲,时任原第39军152师456团二营四连副指导员,年仅24岁。
董文参军那一年,董宝玉才3岁。他记得,4岁时,父亲回过家一次。
那天,董文回家后,他从系在皮带上的腰包里掏出一个苹果,递给董宝玉。母亲冯万清给父亲打了一盆洗脸水,随后父亲和母亲说了几句话,连口饭都没吃,就匆匆返回了部队。
后来听母亲说,当时父亲是回来告别的,谁知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1950年末,董家突然收到政府发放的《烈属证》,一家人才知道,父亲在战斗中牺牲了。母亲当时就哭晕了,几天几夜都起不来。
“我的父亲是英雄,我的母亲也很伟大。”董宝玉说,留下一家孤儿寡母,董家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当时家里常常上顿不接下顿,可母亲坚持让董宝玉读完了初中。那时候的冯万清无数次教育儿子,应该为父亲而感到光荣,更应该好好读书,努力工作,为父亲争光。
虽然父亲走得早,但自己对父亲的思念,却因为母亲时时刻刻的提及而越来越强烈。
董宝玉结婚后生了三儿一女,再苦再难他也坚持让孩子受教育,4个孩子都受过大专以上教育,先后离开农村参加工作。20世纪70年代,董家从乡下搬到了镇里居住。
2002年,冯万清因病去世。遵照母亲的嘱托,董宝玉在墓碑上刻下了父亲和母亲的名字。
“早些年家里曾有一张父亲的照片,一次乡下的房子失火,将照片烧毁,给一家人留下遗憾。”董宝玉说,母亲在世时,曾多次打听父亲埋葬的地方,董宝玉还特地让自己的儿子到广西查找过,但都没有结果。
董金成说,小时候就知道有个英雄爷爷,可是广西那么大,却不知道上哪儿去找埋葬他的地方。
董家一度绝望,以为再也找不到董文的坟墓,但他们几十年来从未放弃。时间和空间将他们的亲情生生分离,却割不断这血脉之情。
两地联动,让烈士亲属了却心愿
帮助找到董文的亲人,是对烈士英灵的最大告慰。
一个是祖国西南城市,一个是东北城市,在地图上都能连起画成一条对角线。董宝玉怎么都不会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从家乡五常前往南宁市宾阳县,为父亲上坟烧炷香。
而这一切,源于一个人——作家白玉芳。
白玉芳是双城人,父亲曾随四野南征北战。受父亲影响,白玉芳创作出多部相关题材的作品。“四野在解放东北后,转战中原,一直打到海南岛。这其间,无数牺牲在他乡的英烈被就地掩埋,从此与家人天各一方,失去联系。”白玉芳在基层采风、挖掘素材时,发现很多烈士没有亲人前来祭奠,便与山东的军人蔡春吉成立了“寻找亲人英烈团”,与众多热心人士一起,为那些长眠在他乡的英烈寻找家人,董文就是其中一位。
今年2月,《哈尔滨日报》记者叶勇报道了由作家白玉芳等人成立的“寻找亲人英烈团”,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董文烈士亲属一事,引起社会各界反响。这其间,董文的生前老战友、如今仍健在的卢德山老人还打来电话,讲述董文烈士的故事。
本报记者李绿江曾于十多年前刊发过关于152师的新闻报道,作家白玉芳从网上搜索得知后,辗转找到李绿江,希望得到他的帮忙。
“相隔不远却被时空分离,这对烈士和他们的家人都是莫大的痛苦。尽快帮助烈士找到亲人,以慰烈士英灵,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李绿江立即答应,并着手联系相关部门。
董文烈士的事迹受到了五常市与宾阳县两地民政部门的关注,经《哈尔滨日报》记者叶勇和本报记者李绿江的多方协调,最终促成了董宝玉一家清明期间赴南宁宾阳扫墓之行。
盼了大半辈子,总算心愿得了。4月4日这天,董家亲情穿越时空,在墓碑前重圆。
昨日,宾阳县68岁的陆秀丽阿婆也带着自家祭祀品,前来祭拜董文烈士。这让董家更为感动,连声道谢。
“爸爸,您看宾阳人民没有忘记您,还立了碑,建了凉亭,我很放心,这有可能是我最后一次来看您,以后让孙子、重孙子都来看您。您在这里安歇吧。”墓碑前,董宝玉似乎和父亲有说不完的话。
“带着奶奶的遗言,我们来看您了。爷爷,我们都很想念您。以后我们一定会经常来看您的。”董金成和董春雨许下诺言,还要带各自的孩子一起来,希望下一代牢记英雄伟业,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离开宾阳时,我们和董宝玉匆匆道别。老人手里一直紧紧抱着父亲董文的遗像,含泪沉思。在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的英烈中,董文和董宝玉是幸运的。如今,仍有不少英雄找不到家属,为英烈寻亲之路,任重而道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朱新韬)5月4日,广西(南宁)反虚假信息诈骗中心在南宁市应急联动中心揭牌成立,这将更加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和快速打击通讯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群众财产安全和帮助受骗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进...
宾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宾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