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朱新韬通讯员阎小平思陇镇地处宾阳山区当地
本报讯(记者朱新韬通讯员阎小平)思陇镇地处宾阳山区,当地人的方言既不是白话,也不是壮语,而是自成一派的“土话”。为方便办案工作,宾阳县法院思陇法庭鼓励干警学习当地方言,在庭审中使用方言,将“法言法语”通俗化、本地化,方便了当地群众参加诉讼,赢得了百姓的信任。
日前,记者来到思陇法庭,旁听了了一场“双语”审判。当日11时许,思陇法庭审理了一起合同纠纷案,当事双方均为思陇本地人。庭审前,法庭征求了双方的意见,采用双语审理。记者注意到,在案件审理的关键部分,审判员用方言以通俗的方式询问当事人;当事人不明白要求“翻译”的,审判员会翻译成方言,再把当事人的回答用普通话告诉代理人。“质证”环节,庭审法官翻译成“哎古”,意思是“请你拿出依据”;“陈述”表达成“你还有什么要说的,还有什么要求”。由于沟通顺畅,庭审一个小时后就结束了。
庭审结束后,记者在法官办公室发现一本干警们学习的“本地版”接待文明用语,上面记载了常用的方言翻译,例如,“对不起,再讲一次得牟”(对不起,您刚才讲的问题我没有听清楚,请再讲一次)。此外,法官还将许多庭审专业术语通俗化,如“被告讲原告讲哦是不是事实”(被告宣读答辩状)。“思陇地处山区,很多人连普通话都听不懂,纯粹用‘法言法语\’根本行不通。你讲本地方言,群众听得懂、听得进,有亲切感,我们工作才好开展。”思陇法庭庭长覃韵宏说。
据悉,2012年8月思陇法庭挂牌成立后,不断探索双语庭审模式,法庭先后开展了“每周学一句”,甚至“每日学一句”活动,还从思陇镇政府的干部中选聘两名民族语言翻译人员,在审判工作需要时,提供语言翻译,协助法庭开展诉讼、调解工作。法庭干警还经常深入偏远山区送达审判书,开展调解工作,既学习熟悉了本土语言,又免去偏远地区群众奔波之苦。
据统计,2014年,思陇法庭共受理民事案件148件,结案148件,80%的案件通过双语庭审,不少案件在开庭前就已被调解成功。
策划:市委政法委
组稿:市委政法委宣传科
审定:玉 莹阎小平
新闻推荐
为了积极防范和有效处置营业网点恐怖袭击事件,保障客户的人身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营业场所正常工作秩序,近日,建行宾阳支行邀请宾阳县公安局治安大队防恐特警到支行开展了一次场景逼真性和实战应用性...
宾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宾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