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宾阳县不仅能看到极具壮乡特色的扁担舞听到自创自编

南宁日报 2014-09-03 09:34 大字

在宾阳县,不仅能看到极具壮乡特色的《扁担舞》,听到自创自编、带着“农味”的歌曲,更能感受到整个县城浓浓的文艺氛围。近年来,宾阳县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建设文化强县为目标,不断创新、搭建多种文化平台,文化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支又一支能歌善舞的“草根”文艺队接连登上文艺大展演舞台,他们歌唱新生活,舞动和谐之美,在歌舞飞扬中放飞自己的梦想。

“清清的宝水江喽,从宾州古城流过……唱着时代的歌谣,城里城外都是歌!”在宾阳县第五届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音乐戏剧类决赛中,宾州镇文化艺术团深情演绎了这首悠扬的《宾州古城唱新歌》,生动描绘了宾州古城的深厚文化底蕴。决赛当晚,共有来自宾州镇、大桥镇、黎塘镇等30支文艺队登台献艺。这一幕,是宾阳县近年来创新搭建多种文化平台的一个缩影。

宾阳县文化馆馆长韦伟斌说,参加文艺大展演的曲目,有相当一部分是基层业余文艺工作者自创自编自演的。如东浪村壮族山歌队的《喜赞东黎新变化》,是由东黎小学校长韦南山和其他歌手共同创作;《宾州古城唱新歌》由宾阳县知名作词作曲家精心打造。这些文艺精品不断问世,将推动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创文化工作新局面。

据介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宾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多种形式的文艺展演不仅让该县各镇的文艺工作者进行了文化交流,还提高了群众文化素养,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草根”文艺队当中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艺队和文化工作者,影响并带动身边更多的文艺爱好者参与其中,使全县文化事业的发展呈现出良性循环的大好趋势。

如果说宾阳县的“文艺范”已成燎原之势,那么活跃在各乡镇的文艺队则是一簇簇星星之火。文艺队成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或有民族舞蹈的传承,或有张口能唱的艺术才华,或擅长乐器演奏,或是对文艺有着高涨的热情,他们怀揣着文艺梦,一步步走向文艺大展演舞台。

百合文艺队:

传承壮文化 传递民族情

在宾阳县第五届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舞蹈类比赛中,有一支身着蓝色壮族服饰的文艺队特别引人注目。他们表演了壮乡特色鲜明的《扁担舞》:手持扁担,相互敲击,敲击的音律就是舞蹈伴奏,表现蓝衣壮人民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劳作过程,传递着劳作时欢快的心情。这支文艺队就是该县名声远播的露圩镇百合村委文艺队。

这支文艺队的舞蹈编排人黄泽俭已经71岁高龄,他说,扁担舞是自娱性的民间舞蹈,表现蓝衣壮人民生产劳动的过程和祝贺丰收的愉快心情,展现了壮族祖先们的能歌善舞。为了让蓝衣壮文化为更多人所知,露圩镇文化站站长黄树森积极为百合村委文艺队联系演出,带领文艺队到周边市县交流学习,把蓝衣壮文化推上更大的舞台。如今,在“三月三”壮乡歌圩、“四月八”圩逢节、“五月十三”关公诞等民族节日庆典的舞台上,都有百合文艺队的热情舞蹈和欢快对歌。具有蓝衣壮特色的《扁担舞》《竹筒舞》《打钱尺》等舞蹈也被选送参加市、县的比赛和演出。

在百合村委文艺队的带动下,露圩镇的文艺队发展到15支。蓝衣壮文化得到发掘光大,极具民族特色的《打钱尺》《竹筒舞》被确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撰村文艺队:

乡土气息足 演绎新农村

“三婶你看,村里道路咁整洁,楼房建得咁靓,哪里还像我们以前那个又旧又脏哦村?”“是啵,我队以前那个村啊,鸡屎、牛屎到处是。现在全都变了样!……”农忙休息时间,大桥镇陈撰村村头榕树下传来一段对话。其实,这是陈撰村文艺队正在排练原创小品《伝村变了样》。这个小品以宾阳话演绎了本村新面貌,语言诙谐,感情真挚,表演自然,充满了乡土气息。

在大桥镇,陈撰村文艺队是最为活跃的一支队伍,共有队员32人,擅长戏曲、小品、器乐、舞蹈等表演。要想在许多文艺队伍中独树一帜,必须要创出自己的风格。为此,队长吕燕英与队员们集思广益,决定把这些年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作为表演的题材,采用宾阳话表演。“土编剧”韦日东与队员们先后创作了反映非法“***”对群众生活带来危害的小品《送礼求财》、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曲艺节目《随着歌声来》、反映农村老人幸福晚年的曲艺节目《夕阳颂》等多件作品,近期又创作了反映村里开展“清洁乡村”以来,村容村貌大变样的小品《伝村变了样》。

陈撰村文艺队具有乡土气息的节目,为自己演出了名气。各镇各村只要举办文艺晚会,都热情邀请这支充满“农味”的文艺队一同参演。

木构村文艺队:

重拾文艺梦 走向大舞台

宾州镇基塘村委木构村交通比较闭塞,经济相对落后,却孕育了一支能歌善舞的文艺队。队员们最年轻的已知天命、年纪最大的接近古稀,但他们都有一个文艺梦,个个张嘴能唱,甩开双手能舞,他们在宾阳县第五届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中凭借舞蹈《阿哥阿妹》绽放异彩。

在木构村,文艺队没有固定排练场所,经常是到二公家的院子、四婆家的大厅“打游击”式练习;没有专业的指导老师,队员们就自己摸索、互相指导排练;文艺队需要的道具、服装甚至音响,都是从村民微薄的收入中挤出来的。

据了解,给木构村播下文艺种子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到该村插队的华侨们带来的戏曲。当初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大都年过半百,现在老人们重拾当年文艺梦,几年前又重新唱起了戏曲,跳起了舞蹈。文艺队队长陆孝兴就是伴随文艺梦成长的亲历者。看着村民们对文艺队工作的支持,他高兴地说:“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起来了,我们也准备排练一些节目向村民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本报记者谭唐

通讯员廖欣欣 伍海瑛

新闻推荐

廉政文化建设构筑移民新村“防护堤”

本报讯(记者谭唐通讯员方辉)打造“农村廉政文化墙”、建立“廉政文化书屋”、组建山歌文艺队唱响反腐主旋律……近年来,宾阳县洋桥镇东黎村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当前移民新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了形式...

宾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宾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