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故事感动我们
【编者按】
年逾九十的“最美婆婆”杨秀兰,三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智障儿媳,无怨无悔;蓝女士钱包失而复得,缘于拾金不昧者十几年前受助于人的爱心传递,自动自觉。“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南宁城市精神,在杨婆婆等人的身上得到了精彩生动的诠释。让我们关注身边的感动,从自身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南宁城市精神发扬光大,做好人,做文明人,做最美的人。本报从今天起,特别辟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化全国文明城创建 争做文明有礼南宁人》栏目,陆续推出相关报道,敬请读者垂注。
最美婆婆
本报记者 冼 敏 实习生 韦记云
简朴的衣服、相似的身影,在宾阳县大桥镇木埠村邻居眼中,95岁的杨秀兰和54岁的智障儿媳莫崇爱就像一对形影不离的母女,长年相守,不离不弃。31年来,杨秀兰像亲生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爱着莫崇爱。她们的感人故事今年在中央电视台第十二套《道德观察》栏目播出,杨秀兰被誉为“最美婆婆”。
慈母之爱无私包容
近日,记者来到木埠村,看到杨秀兰和莫崇爱正在离家不远处的菜地里摘菜。“你摘些冬瓜、南瓜,还有什锦菜和一点红。”在杨秀兰明确的指引下,莫崇爱听话地把这些蔬菜一一摘到菜篮子里。摘完菜,俩人一起整菜、包扎、装篮,拿到集市上卖。
这一切让人感觉到,杨秀兰就像莫崇爱的大脑,而莫崇爱仿佛杨秀兰的左右手。俩人在这种默契的配合中不知不觉已走过31年。
杨秀兰的二儿子陈国明天生有些残疾,加上家里穷,陈国明迟迟未娶。直到1985年,经人介绍,陈国明才把忻城智障姑娘莫崇爱娶进了家。莫崇爱不会说话,不会煮饭做菜,没人提醒不会吃饭,做事都需要人指引,但杨秀兰毫无怨言,“只要娶进门,就是自家人”。
1990年,陈国明开始到南宁打工养家,逢年过节才能回家。大儿子陈国进便把妈妈接到镇上安享晚年。但杨秀兰放心不下莫崇爱,把她也一起带上。可陈国进的家实在太窄,5个人挤两间房,确实难住。杨秀兰觉得过意不去,只住了半年便带着莫崇爱回了老宅。
此后24年来,杨秀兰和莫崇爱住在一间破烂的老宅里。每天,杨秀兰按时做好饭菜叫莫崇爱吃。一次,杨秀兰早上煮好饭菜后去走亲戚,晚上回来后发现莫崇爱一天都没有吃饭。这让杨秀兰很心痛,从那以后,她不管去哪里都要带着莫崇爱。
这份深厚的婆媳之情,让街坊邻居钦佩不已,纷纷发挥“能帮就帮”的南宁精神。邻居李秀燕靠给人缝补衣服谋生,但每次杨秀兰拿旧衣服来缝补,她从来不肯收钱;农忙时,邻居陈秀花等人就会主动帮助杨秀兰一家抛秧;看到杨秀兰在集市上卖菜,很多人都会过来帮衬,她的菜往往是集市上卖得最快的。
育人心得朴实受用
杨秀兰家新建砖房的背后,有一间外墙已开裂的泥土房。杨秀兰让儿孙们住在新建的砖房里,她和莫崇爱则住在泥土房里,房间里只有两张木板床,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和家具。
虽然住得很简陋,但杨秀兰并不觉得生活贫苦。她经常教育儿孙、媳妇,做人要诚实,人穷志不短等道理。
杨秀兰常常拿上世纪60年代自己经历的事情来教育子孙不要贪小便宜。那时,杨秀兰在村里的生产队和大家一起拔花生,很多人边拔边偷吃,还悄悄地把花生装进口袋带走。“虽然没什么人会查,但我一颗也不拿,也不偷吃,老实本分地做我的工作”。
“妈妈说,有我们4个孩子她已经很满足了。曾有不少人劝她改嫁,但她都不理会。”陈国进告诉记者,他20多岁时爸爸就去世了,妈妈独自带着儿女们生活。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妈妈都舍不得吃,全部留给孩子。还告诉孩子们要谦让,把好吃的留给最小的妹妹。
知足者常乐。杨秀兰对待生活的态度开朗乐观。当记者问到她苦不苦时,她笑道:晚辈们都很孝顺,自己身体健康,老天爷对她很好。她还强调,只要自己还能动,就一定会把莫崇爱照顾好。等她实在动不了时,会让儿孙继续照顾好莫崇爱。
“95岁家婆不嫌弃54岁的智障儿媳,坚持照顾她多年,令人感动。”大桥镇宣传委员陆翠玲告诉记者,该镇一直关爱着杨秀兰家,只要有粮食、衣服等物品发放给贫困家庭,都会及时通知杨秀兰的子女帮领回去,或直接送到杨秀兰家。
今年,大桥镇政府还让村里修了一条大路直通杨秀兰家,并把杨秀兰家列入危房改造的名单。大家都希望这段感人的婆媳之情,给后人树立起孝老爱亲的榜样。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华玉昆记者谭唐)2014年,是“美丽乡村”建设从“清洁乡村”升级至“生态乡村”之年。宾阳县为帮助“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新任队员熟悉业务、提升下一步工作成效,同时增强队员组...
宾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宾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