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民政工作涉及生老病死涉及特殊人群是一个贴近民
开栏语:
民政工作涉及“生老病死”,涉及特殊人群,是一个贴近民生、事关群众的工作。为了让社会各界、市民群众更多地了解、支持和监督民政工作,让民政人真正能够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全市民政事业健康发展,今日起,本报推出“记者走基层·聚焦民政一线”专题系列报道。记者走进乡镇、社区民政部门和养老院、社会福利院等社会救助机构,与低保户、五保户、孤寡老人等民政救助对象和民政工作一线人员接触,向读者呈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昨日是“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敬老节日。今年的重阳节和往年比起来有些不同——今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今年的重阳节是中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
南宁市老人是怎么度过这个老年节的?他们的晚年生活如何保障?重阳节前夕,记者走进宾阳县中华镇兴隆村和甘棠镇甘棠敬老院,记录他们的生活状况。
一个院 一本证 晚年的幸福
10月11日,农历九月初七,距离重阳节还有两天。在宾阳县甘棠敬老院内,老人们欢喜地领到了重阳节礼物——一袋可口的香蕉和苹果。在这里居住的102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精神矍铄,脸上洋溢着幸福。
双目失明的王爱度老人,2010年来到甘棠敬老院居住。在这里,他不仅度过了三年的快乐时光,更在敬老院里找到了共度晚年的老伴甘春英,两人于2012年11月30日登记结婚,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在这里住着很舒服,有吃有玩,很开心,而且还找到了老伴,她就像是我的一双眼睛……”紧握着爱人手的王爱度老人开心地说道。
像王爱度和甘春英一样,住进养老院后自由恋爱并结婚的这里就有4对。同样在养老院收获幸福的64岁老人黄安信展开了一段姐弟恋,与大自己11岁的卢玉英喜结良缘。结婚三年来,他感触颇深:“敬老院的环境好,管理也好,所以我们才能这么幸福!”
始建于1991年的甘棠敬老院,入住了来自本镇的102位孤寡老人。在市民政系统和当地部门的支持下,敬老院2008年扩建了3栋宿舍楼共51间,并配有休闲娱乐场所,配套设施完备。宾阳县五保老人供养标准也从过去的每月110元提高到320元。
“甘棠敬老院的入住率达百分百,老人把这里当作家。节日时亲戚来接,一些老人还不愿意出去。”宾阳县低保办副主任胡桂莲说道。
作为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的示范单位,甘棠敬老院之所以能够让老人“进得来、过得好”,不仅有过硬的基础环境,更重要的是让管理人员“留得住、服务好”。
在敬老院工作近三年的罗春花告诉记者,自己每个月除了四险外还能领到1000元的工资。“这里离家近,待遇也不错,能够帮助到老人,学会孝顺和关心。”罗春花说。
新闻延伸:
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300元
截至2012年底,南宁市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共有902家,其中乡镇敬老院110家,农村五保村792家,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为2.25万人,其中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6000多人,供养标准是每人每月250元。
为不断改善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全市五保供养水平,从今年1月1日起,南宁市上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全市各城区、开发区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各县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应适度提高,从而大大改善了五保老人的生活水平。 (下转2版)
新闻推荐
?展翅凤凰鸣声起舞。▲戴传钊精心创作《广西好声音》。广西的铜鼓、绽放的朱槿、八面玲珑的绣球、婀娜多姿的少女……这些壮乡元素汇聚在一个树根上,经过南宁草根艺人戴传钊的精心雕琢,形成了一件...
宾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宾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