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电脑的情况下,通过一笔一画写作,一遍一遍地清抄、修改历经十五载 五易其稿七旬老翁创作《古城破》
●熊莉
6月7日,记者在营山县朗池镇的“痴愚斋”见到该县城北实验学校退休教师刘阳。都说“人上七十古来稀”,而眼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谈起他挚爱一生的文学,却精神矍铄,双眼炯炯有神。日前,他的长篇小说《古城破》出版发行,而他创作的另一部小说已完成30多万字的写作。
秉承父亲遗志立志当一名作家
1940年,刘阳出生于营山县灵鹫镇水井沟村,自幼生活在一个充满书香的知识分子家庭。刘阳的父亲是一名教师,在他两岁多时因病去世。儿时,他常听母亲说,父亲生前白天教书,晚上在桐油灯下苦读至深夜,准备日后写书。这事对刘阳影响极为深刻,他认为写作是一件很神秘也很荣耀的事情,立志想当一名作家。
刘阳的祖母一生爱听书,看川戏,记性好,口才极佳。在刘阳的记忆里,闲暇时光,祖母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西厢记》、《柳荫记》、《白蛇传》等古典文学,讲得绘声绘色,让他越听越有兴趣。
家庭环境的熏陶让刘阳养成了从小酷爱读书的好习惯。上世纪50年代,是物资严重匮乏的年代,缺吃少穿。而刘阳将自产的草帽换成钱后,舍不得买一点好吃的改善生活,而是选择买书。以书香为伴,以文字为伴,在书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成为刘阳生活中最愉悦的享受。
初投稿“闹笑话”矢志不渝不忘初心
阅读和写作仿佛是孪生姊妹,阅读得多了,刘阳也产生了一试笔锋的想法。1957年的夏天,刘阳在营山县城守镇民办补习学校读书。在这期间,他想起了一位长辈讲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前,两个农夫巧用智慧将一个坐滑竿的国民党军官丢下山崖。于是,他利用课余时间写成2000余字的长文,标题为《一个有趣的故事》,并寄给了《南充日报》编辑部。
那段时间,他每天放学后,绕道至县城邮政局营业厅的贴报栏,寻找《南充日报》上刊登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如此等寻了好长一段时间,这稿件依然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于是,他写信询问编辑部:“人家的文章都刊登出来了,为什么我写的迟迟不见发表呢?”很快,他收到了回信。编辑部老师耐心向他解释了稿件没有刊登的原因,并鼓励他多写贴近生活的好稿件。
尽管第一次投稿“闹了笑话”,但刘阳依然痴心不改,写作的欲望在膨胀。不过较之以前,他只埋头写,写好便寄,不再过问是否发表。1962年秋,刘阳开始在省、市报纸上发表作品,并出版了随笔集《心灵的礼品》。
与手稿共存亡古稀老人出版长篇小说
“唯有读书和写作,让我感觉人生很宁静。”刘阳如是概括,写作已成为他的人生基调。
从2001年开始,他利用业余时间,断断续续完成了长篇小说《古城破》的初稿。在创作期间,碰到灵感“爆棚”的时候,刘阳会从床上一跃而起,记录下内心所想的片断。
在刘阳的印象里,记忆最深刻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那一天。当天,营山县城震感强烈,刘阳置个人生命安全于不顾,冒着余震危险爬上摇摇欲坠的七层楼房,抢出《古城破》手稿,装在一个蓝色帆布包里背在身上。在后来的20多天躲余震的日子里,他搭地铺、睡操场、到乡下亲友家投宿,不管吃饭还是睡觉,始终稿不离身。
这次地震给了刘阳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余震不断和眼疾严重的日子里,他开始对手稿进行全面修改。为了写好稿子,他采用了造句式的写法,一个说法造3个句,从中择优选一句;一个段落不满意,重新写几个段落来选择。他不会电脑,所有的文字靠一笔一画写出,一遍一遍地清抄、修改,其工作量非常大。于是,知道内情的人都戏称他为文学路上的“苦行僧”。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阳的眼疾愈发严重,经常流泪不止,最艰难的时候,他一天只能写42个字。那时的刘阳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纵然今后双目失明,也要写完《古城破》的最后一个字。南充作家郭宪伟在《古城破》代序中称赞道:这种将文学凌驾于自己生命之上,困苦中不堕青云之志的精神,让人扼腕,令人动容。有这样一个乡友作家,既为吾等之幸,亦为文坛之福矣。
历经十五载,五易其手稿,今年5月底,刘阳终于完成了《古城破》的写作和出版。同时,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也完成了30余万字的写作。这位桑榆非晚、老当益壮的老作家,依然跋涉在文学这条路上,留给人们一个坚定的、执著的身影。
新闻推荐
推动融入重庆配套发展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市委书记李仲彬深入营山县调研融入重庆配套发展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张德利盛夏的南充东大门———营山,沃野田畴,满眼绿色,生机盎然。6月23日至24日,市委书记李仲彬轻车简从,先后深入营山县工业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工地、产业园区和种养殖基地,就融入...
营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营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