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基础设施 加快产业发展 苦干加上实干子槽村的脱贫之路
●本报记者 李奎
在海拔800米的山顶建一座集中供水站,老百姓肩挑背扛搬运钢筋,咬紧牙关克服困难;修建村道公路,没有一户老百姓因为占用土地、 损坏青苗而有怨言……近日, 记者在营山县小桥镇子槽村看到,为了摆脱贫困,这里的村民干得热火朝天。
改善基础设施筑“桩基”
营山县小桥镇子槽村距离营山县城33公里,距小桥镇15公里,共有237户947名村民,其中贫困人口就有77户277人。远眺子槽村,除了刚刚建成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其余全是青山绿水。“之所以全是青山绿水,是因为全村目前仅有一栋楼房,其余房子全部是上世纪修建的土墙和穿斗结构房屋。”市卫计委驻子槽村“第一书记”李迪说,之前子槽村只有一条泥土毛坯路,老百姓搭“摩的”去李桥镇赶场,来回要50元,走路则要3个小时。因为山势陡峭,海拔最高处达800米,村民们常年靠天吃饭,一遇天旱,找水要走三四公里路。
如何实施***,让子槽村老百姓尽快告别贫困?市政协、市卫计委在对口帮扶子槽村时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如今,总面积216平方米的村民活动中心、村“两委”办公室、村卫生室已经竣工投入使用;8.3公里长村道公路开工4公里,剩余4.3公里已经纳入项目规划;24.1米长的过河桥即将完工;7口病险水库整治、15口蓄水池建设即将开工;村民集中供水站可满足180户饮用水的散户人饮工程已经开工,子槽村正迈步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
加快产业发展断“穷根”
望着地里一天天长大的瓜蒌、黄精中药材苗子,66岁的李仁春打心眼里高兴,瓜蒌、黄精苗子寄托着他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李仁春是子槽村村民,也是一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家中共有6口人,老伴多病,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务工,两个孙子在读大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村子建设得再漂亮,基础设施再完善,如果没有产业支撑,村民也难摆脱贫困。在实施***时,市政协、市卫计委经过多方论证,并请来专家对土壤进行检测发现,子槽村的土壤适宜种植中药材。
对于种植中药材,村民们持观望态度。为了让村民们转变观念,市政协、市卫计委在子槽村推行“党员推动扶贫示范工程”,发动党员带头种植中药材。李仁春成了子槽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将自己的土地以及一些撂荒地开发出来,种植了20亩瓜蒌和黄精。
“和公司签订了协议,实行保价收购,我吃了一颗‘定心丸\’。”李仁春算了一笔账,以每亩最低收入2000元计算,20亩中药材收入4万元完全没有问题,这可比种玉米和水稻划算多了。
党员带头,村民们纷纷响应,如今子槽村一共有40余户村民种植瓜蒌、黄精、皂刺等中药材,面积达90余亩。为了保证村民种植中药材的收益,市卫计委又牵线搭桥,引进了绵阳一家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不仅提供中药材种苗、全程技术辅导,还实行订单保价回收。此外,老百姓在党员的带领下,还养殖鸡鸭鹅等小家禽1万余只。“再大困难咬牙也要上!”
子槽村的羊肠小道上,处处可见运输砖和水泥的马匹,成为山村一道独特的风景。“山上正在建设集中供水站,海拔高达800余米,道路不通,只能用马来托。”李迪告诉记者,当初村民们在商议集中供水站建设时,考虑到难度太大,也曾想放弃这个项目,但转念一想,幸福是等不来的,要想脱贫致富奔小康,必须大家齐心协力,苦干加实干,于是大伙一致决定:“再大的困难咬牙也要上!”
走在子槽村,处处能够感觉到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决心和毅力。村活动室修建时,正逢雨季,建材运不上山,老百姓也是靠肩挑背扛。村道公路建设启动后,老百姓又主动砍掉占道的林木,也没有一户老百姓因为修路占用了耕地、损坏了青苗而有怨言。
苦干加实干,让子槽村脱贫奔康的步伐迈得铿锵有力!
新闻推荐
(石小峰记者雍宏伟)禁渔期驾驶小船在河中电打鱼,营山男子获刑后当庭悔过,自愿补放鱼苗弥补自己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7月12日,记者从营山县人民检察院获悉,在工作人员的见证下,林某将500余尾白...
营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营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