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文化雨露”润泽城乡

四川农村日报 2015-12-25 00:10 大字

文化下乡。文剑 摄

文化场所免费开放。王勇 摄

锁水村农家书屋。王勇 摄

——营山县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纪实

□冯晓刚 彭杰

这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大地,孕育了深远厚重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置县1400余年,铸就了“科第仕宦,甲于蜀都”的美誉。这是一方红色的土地,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33年就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以谢觉哉同志的夫人王定国为代表的优秀儿女踊跃参加红军。2010年,被省政府认定为革命老区县。这是一片文化的沃土,以“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佛教文化”、“旅游文化”等为内容的地域特色文化,成为文艺百花园中绽放的一朵朵奇葩。

她的名字叫营山,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嘉陵江与渠江流域之间,南充的东大门,是南充、广安、达州、巴中四个地级城市经济辐射的腹心重镇。幅员面积1633平方公里,辖53个乡镇,有人口100万人。

近年来,营山文化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主题,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纽带,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为加快建设川东北次级交通枢纽和开放、文明、法治、幸福营山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加大投入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与魂。我们要把文化工作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挖掘深厚的文化资源,做‘硬\’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县,提振‘精气神\’,为营山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营山县委书记鲜俊才如是说。

近两年来,营山县以南充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极大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县委、县政府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县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把重心放在农村,积极推进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使全县文化基础面貌焕然一新。

目前,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设置率达100%,涌现出一批设施设备先进、服务功能完善的示范性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368个村(社区)综合文化室和38个 “留守学生文化之家”,实施了“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建设;建成了53个乡镇综合文化网,将文化宣传与互联网先进传媒技术相融合。2015年,为支援全县扶贫攻坚,县文化和广播影视局 (以下简称 “县文广局”)投入资金1360万元,用于县上整合建设215个村级综合文化室。不仅如此,还启动实施“视听乡村”工程建设,涵盖广播电视系统、文化惠民工程、宽带乡村等主要农村文化信息项目,彻底解决农村听广播难、看电视难、享文化难的突出问题。

针对该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总体薄弱,县城缺乏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实际,今年,县委、县政府将营山县文化中心建设纳入2015年 “三个一批”重点项目,在济川乡青苗村征用70亩土地,无偿划拨修建,概算投资3.18亿元。建设内容包括: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大剧院、文化广场等。目前,已完成可研、环评、初设,正加紧做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不久将开工建设。

文化惠民 提升老百姓幸福感

“滑动时,左脚不离地面,脚跟提高,脚尖着地,左膝盖弯曲。”日前,在营山县文化馆,30多名来自乡镇、社区的文艺爱好者正在辅导老师的示范下学习拉丁舞。据了解,这些人是自愿报名,由文化馆免费培训。据介绍,这样的器乐、美术、书法等各类培训,该馆一月举办一期,目前,已培训上千人次。

这是营山全面落实县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服务机制的一个缩影。近两年,全县“三馆一站”按照要求免费开放,共接待参与活动人数达30余万人次。“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取得了成功经验,南充市在营山召开了现场会。同时扎实推进文化保障工程,将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对象,保障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营山县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在县图书馆建了电子阅览室,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站,在村(社区)建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激活了乡村的“文化细胞”。

在农家书屋实现村村全覆盖的基础上,该县文广局积极探索农家书屋管理及免费开放的长效机制,通过举办农民读书节、培训、评比表彰等一系列举措,涌现出一大批“乡村读书带头人”、“优秀农家书屋”、“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如今的营山农村,崇尚文化、学习文化的氛围浓厚,蔚然成风。

同时,继续深化“公益电影放映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完善公益电影放映基础设备,加强公益电影放映的指导和监管,实行公益电影日常巡查和电视公开制度,真正让群众享受到“政府买单、每月免费看电影”带来的实惠。近两年,全县共放映公益电影15803场,观影群众达25万余人次。

近两年,该县恢复和新建了154个村“村村响”广播,发展数字电视用户4.3万户,免费发放直播卫星地面接收设备3900余套,解决偏远山区村民收看电视难的问题。

傍晚或清晨,在营山城区广场、公园和乡镇场镇上,笔者看到一派红红火火的文体活动场面:有的跳着交谊舞,有的做着健美操,有的练着太极拳、武术,有的唱着歌曲……

近年来,县文广局调动专业人员深入基层指导和辅导,着力培育文艺骨干,推动机关、校园、企业、社区、农村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目前,全县已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文化活动网络,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多方联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新机制。

据县文广局局长何继东介绍,该县每年都举办了一系列有规模、有影响、有声势的大型群众文体活动,每年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都在60次以上,常年参与各种形式文化活动的人数占总人口的40%以上,每年参加省、市文艺活动比赛和演出,取得了好成绩。今年,由县文广局、县文化馆选送的音乐独幕剧《空椅子》在首届四川艺术节·第十五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中获得优秀剧目等奖项。根据民间音乐、舞蹈创作表演的《桐子花开》、《翻山铰子好气派》等节目参加市级比赛,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传承发展 打造地域文化品牌

欢快的唢呐、整齐的击钗、漂亮的翻腕、潇洒的甩绳……10月27日,营山县代表队在 “激情广场 舞动精彩”——2015南充市首届广场舞(电视)大赛决赛中表演的《川北翻山铰子》,一举夺得大赛唯一一个一等奖。

《川北翻山铰子》是在《翻山铰子》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现已发展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广场健身舞。2012年,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老年人体育健身项目创新交流大会”比赛,荣获优胜奖、最佳配乐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2013年,参加中法兰波诗会南充主题晚会,给中外客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10月,县老体协“夕阳红艺术团”远赴台湾,在“盛世夕阳红”第四届海峡两岸中老年文艺交流活动中,荣获最高奖项“钻石奖”。

近年来,营山县坚持把《翻山铰子》的传承发展作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进行深度打造,组建了老、中、青、少儿和民间艺人等不同类型的表演队伍,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中普及。去年,营山上榜“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近些年,该县推进“文化活动品牌化”,“绥山大舞台”成为了一张靓丽的“名片”。“‘绥山大舞台\’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代表了营山的地域特色,创新性强,群众参与面广,文化传播力强,成为满足广大群众更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该县文化馆负责人说,营山还把 “春生根雕”、“宫廷宝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来打造,大力开展传承活动,成为了叫得响的文化旅游纪念精品。

今年10月,营山成立了城市文化研究协会,积极塑造城市精神,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和区域竞争力。

探索创新 规范管理文化市场

县文广局在抓好执法人员培训“充电”的同时,还重点加强对义务监督员和乡镇文化市场协管信息员的业务培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传授交流监管方法,有效提升监管水平。在建章立制、明晰岗责体系的基础上,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采用“错时上下班”制度,对网吧、电子游艺、歌舞娱乐场、出版物市场,分别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推进网吧视频监管系统建设和网吧经营信用等级评定,加大网吧日常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和超时限营业等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净化了文化市场。

营山在全国率先开展“扫黄打非”进乡村、社区试点工作,形成了“扫黄打非”的“十个一模式”和群防群治的“长效机制”,建立起以县“扫黄打非”办为主体,相关部门、乡镇政府为依托,乡镇文化站和村组(社区)干部、人民群众为补充的基层文化市场、新闻出版市场长效管理网络体系。营山获得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营山正以开放的理念、创新的思维,科学规划全县文化发展的前景和蓝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幅“文化营山”的秀美画卷正在城乡大地徐徐展开!

新闻推荐

滑模摊铺机显身手农村公路提档升级

5月15日,笔者在营山县玲珑至老林段的公路改扩建工程施工现场看到,一台台装满水泥混凝土的工程车来回奔忙,挖掘机在滑模摊铺机前,把水泥混凝土大致弄平,摊铺机紧随其后作业,缓缓向前摊铺路面,一条平整的...

营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营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