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桥草帽去年卖了3000多万元

南充日报 2015-02-05 19:51 大字

●本报记者 郑钦豪

原本只能当柴禾的麦秆,在营山县小桥镇却变成了“宝贝”。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用麦秆编织草帽。2月3日,记者在小桥镇采访时获悉,草帽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却在小桥镇做成了大产业。

村民编带、商户扎帽自然形成的产业链

小桥场镇上,有着多家草帽店,这里的商家大部分负责从村民手中收购村民用麦秆编好的编织带,然后用这些编织带制作草帽。

嚓、嚓、嚓……伴随草帽编织机发出的清脆声音,麦草编织带一节一节地被“喝”进了编织机“肚”里,从顶圈到中、外圈一个劲地“旋转”,“吐”出来的是一顶顶漂亮的草帽,这些就是记者在小桥场镇上,曾勇开设的草帽店里看到的情形。“屋头有4台机器,全开的话,一天可以打500多顶。”曾勇说,在店铺后面,就是一台压帽机,营山县灵鹫镇过来的陈思莲正在用压帽机将一顶顶草帽压制成型。“每压一个5分钱,一天至少要压1000个。”陈思莲说。

采访当天,记者正好赶上小桥镇逢场天,该镇各个村的村民都将自己编织好的麦秆编织带拿来卖给草帽店,一坨编织带能卖2.5元左右,很多村民每隔一场就会带10坨过来。小桥镇石包村村民刘恒伟告诉记者,在他家,农闲时节全家都在编麦秆带:“家里一共6个人,没事就在家编带子,又不费力,一边看电视一边编。”

刘恒伟笑着说,编麦秆带家家户户都是“家传手艺”。小桥镇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甚至还出现了收购麦秆带的中间人。

草帽编出新花样高档草帽远销东南亚

拱背村3组的“草帽大户”王玉林告诉记者,每年开春后是草帽销售的旺季。一天要卖几万顶,所以冬天就要加紧做。草帽销售最繁忙的季节,很多大老板开着卡车在门口排队等着。“一年下来净赚60多万元应该不成问题。”王玉林说,在拱背村,像他这样的草帽加工大户就有30多户。

如今拱背村的草帽加工户们还开发出做工特别精细的工艺草帽、旅游麦草编织袋、工艺美术画等10多个系列的产品,主要销往云南、贵州、重庆、湖北等省市,一些高档草帽还要出口东南亚。

小草帽大产业去年产量500万顶

据小桥镇一位负责人介绍,该镇盛产小麦,而小麦收割后的麦秆是编织麦秆带的最好原料,由于编织技术简单、老少皆宜,编织麦秆带就成了当地人农闲之余赚钱的最好途径。目前当地农民销售一条草辫有2元左右的收入。他们把编织好的麦秆带直接卖给经纪人,经纪人再转手卖给加工大户,加工大户们通过漂洗染色、加工制成草帽,再批发给客商销到省内外,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据介绍,小桥镇目前有3500余名农民从事草编工艺生产,麦秆带年加工量2600多包,然后由经纪人统一将这些分户编织的麦秆带收购起来,销售给草帽加工大户。去年,全镇草帽产量达500万顶,实现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带动农户人均增收700多元。

新闻推荐

春风行动“吹”来近3000个岗位 重点招聘返乡农民工

本报讯(见习记者杨晓江)昨日,记者从营山县就业服务管理局获悉,日前该县开展了2015春风行动进乡镇专场招聘活动,30多家用工企业提供了近3000个就业岗位,不少返乡农民工在家门口就找到了新工作。为了...

营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营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