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打工诗人”陈少华 一路漂泊一路歌

南充日报 2015-01-28 19:54 大字

●营山记者站 杨汉国

“陈少华,营山县济川人,现为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龙岗区作家协会会员。”1月25日,在营山县作家协会年会上,当主持人把一位身材瘦削的中年男子隆重介绍给与会人员时,会场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对这位长期在外漂泊,痴迷文学创作的“打工诗人”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为生计 落榜青年成打工仔

1992年7月,年仅19岁的陈少华高考落榜了。当时,由于家境贫困,他没能选择复读。那年9月,陈少华怀着失落的心情,到眉山市青神县一国有企业打工。在美丽的岷江河畔,他整天与当地的民工挖堤坝,有时还得担上沉重的砂土来回奔波……每到晚上,他就在灯下写下那些悲怆的文字,以此慰藉他那疲惫的心灵。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陈少华的一些作品渐渐变成铅字,不断在县级报刊、市级报刊、省级报刊发表。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第一首诗歌居然还获了奖,100元钱的奖金让他感到惊喜,从而也坚定了他写作的信心。

1993年3月,陈少华去了深圳,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他只好选择在东莞一建筑工地打小工。尽管每天长达12小时的超负荷劳累,但一到傍晚,他仍坚持趴在床上,写那些充满希望的文字。

在一个雨天的中午,陈少华推开了长安报社的大门,当他从兜里拿出一摞文稿递给编辑时,编辑们被他的文笔和坚持所感动,不仅给他耐心指点,还专门为他写了一篇《坚守自己》的文章,鼓励其一定要坚强地走下去!

心相随 妻子成他的坚强后盾

“这么多年,妻子是我坚定的支持者。”采访中,谈起自己的妻子,陈少华满含深情。他的妻子名叫阿珍,与他是同乡。初次见面,她就被陈少华的文学素养俘获了芳心。那些年,尽管陈少华的日子过得很艰辛,但阿珍总是鼓励他:“少华,即使穷得要饭,你也不能放弃手中的笔!”

阿珍的这句话,支撑起陈少华不改初衷的信念。陈少华所写的作品,并非每一篇都能刊发出来,有的石沉大海,有的被退稿。特别是一些新闻稿件,采访时,他费尽了周折,而最终没能刊发出来。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对写作的追求。

打工的岁月,陈少华虽没能挣足大把的钞票,但阿珍并没嫌弃他,反而当起了他的坚强后盾,在老家为他生儿育女、替他尽孝。1999年,阿珍追随陈少华到了深圳,进厂当了一名打工妹,从此夫妻俩才结束两地分居的日子。

不言弃 他对写作痴心不改

1999年春节后,陈少华好不容易进到一家工厂,但是没干多久,便被老板“炒鱿鱼”。无奈之下,他和妻子在厂外租了一间房子落脚。白天,他在外找一点事做或采访一些素材,一到晚上,他就挑灯夜战,写诗歌、写新闻,当起了自由撰稿人。由于文笔清新优美,当时有多家杂志社的编辑向他约稿。

一年之后,陈少华进了一家生产五金产品的私营企业,当了一名车间管理人员。相对稳定的生活,为他的学习和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每天下班之后,陈少华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看书和文学创作上。仅去年,他的小说、散文、评论先后在《华夏诗刊》、《天津文学》、《南方工报》、《打工文学周刊》等4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截至目前,他已发表作品300多件。

每一个漂泊在城市里的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认同感。在外飘漂泊多年的陈少华也是同样如此。“我有时对海的遐想,不只是留恋/我只能仰望天空,晴朗有阳光覆盖/漂浮的云朵,海的浪花/我一直幻想那片海/是蔚蓝色的,生长着波纹……”在诗歌《除了海,还有一座城》中,陈少华如是写道。诗人白沙点评他的这首诗说:“在城市的海里,如同尘埃一样渺小的我们,如何寻找和昭示自己的存在,如何彰显自己人生的价值,诗人不是简单地空想,依赖幸福从天而降。他沉静的内心有感动的波澜,更有着不屈不挠的实干精神。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让我相信,他一定能成功。”

新闻推荐

建设法治营山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杨汉国“建设法治营山,就是要把营山县各项事业纳入法治轨道,保证各项工作在法律的框架内依法依规进行。”1月28日,营山县委书记鲜俊才如是说。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三重一大”集体...

营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营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