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家庭牧场 农民增收新希望

南充日报 2014-12-29 20:03 大字

●熊莉

如今,农村年轻劳动力普遍外出打工,部分土地撂荒,面对这些问题,家庭牧场应运而生。营山县丰产乡的和平家庭牧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探索出一条适合丘陵地区家庭牧场发展的路子。历经磨难

兄弟俩走上创业路

12月17日,在营山县丰产乡龙马村的和平家庭牧场,翟和平正在给山羊喂食。一只只可爱的山羊从羊圈探出头来欢叫着。

2012年,在外打工多年的翟和平和哥哥翟启华决定回家发展养殖业。他们在南江购买了30多万元的黄羊,由于没有养殖经验,回家当天就给羊喂玉米和牛奶。没想到,这些羊很快出现了拉肚子、流鼻涕的现象。“羊走着走着,突然就倒下死掉了。”提起当初养羊的艰辛,翟和平神情黯然。

在这危难关头,朗池镇兽防站的畜牧医生“挺身而出”,他们经常往兄弟俩的羊舍跑,一个月后,黄羊的病情基本得到了控制。然而,这场疫病让兄弟俩“损兵折将”近半。两兄弟在兽防站的建议下,购买了本地的黑山羊。

“以前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经验。”翟和平笑着告诉记者,他从县畜牧局请来了畜牧专家。畜牧专家看了他家的羊圈,认为羊圈不通风,提出了修建标准化养殖场的建议。

在畜牧专家的帮助下,兄弟俩另选通风的地方,建了60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新建的养殖场分为冬夏两个圈舍,夏天的通风透气,冬天的是封闭式圈舍,里面配备有羊圈、药房、草料仓库,其中,羊圈又细化为公羊圈、母羊圈、产子圈。山羊排出的粪便会自动掉入粪池,尿液直排化粪池。另外,修建了专门的游泳池,每天,羊都会去“游泳洗澡”,杀菌消毒。

养殖场日臻完善,防疫措施到位,在畜牧专家的“保驾护航”下,这两年,翟氏兄弟养殖的山羊没出现过疫情,高峰时,存栏量达450多头。

分工合作

家庭成员齐心养羊

一家人,

如何把山羊养好,自然涉及分工合作的问题。

每天早上,父亲和翟启华给山羊添料喂食,翟启华的妻子负责打扫羊圈卫生,种植黑麦草。下午1时许,翟启华和妻子上山放羊,父亲则为羊圈消毒,下午5点多钟,山羊陆续回家,自行跳进游泳池洗澡,随后进入圈舍。而翟和平本人,则负责山羊的防疫和销售。4个人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其乐融融。

在家庭牧场的经营权方面,翟氏兄弟实行了股份制,按照入股金额的多少,各持应有份额。“亲兄弟,也要明算账。”翟启华份额少些,相应地在养羊方面,他和妻子是放牧人,家庭牧场给两人每个月各发了3000元工资。

在和平家庭牧场附近,栽种了10多亩黑麦草。翟启华的妻子告诉记者,她每天收拾的羊粪便作了肥料,草长成后,割下来便作了草料。“自己种植草料,在农村收购包谷,成本价算下来比饲料低。”

距离羊圈半公里路的地方,记者发现一个鱼池,里面喂有鲫鱼、草鱼等。“好几百平方米的养殖场,几百头山羊,必须要有水源地才行。”翟和平告诉记者,养鱼减少了养殖场的污染,算是实行了生态循环养殖。

“托养”模式携手农户共同致富

如何将家庭牧场规模壮大呢?翟氏兄弟借力打力,推行了“托养”模式,即,免费发放公羊和母羊,由他们“包技术指导,包病情防疫,包销售”,待母羊产崽后,按照借出方和代养方各一半的原则分配小羊。如果代养方不再养羊,将借的山羊返还给借出方即可。

在龙马村,大家看到翟氏兄弟养的山羊销路很好,纷纷养殖山羊。村民杨小康与和平家庭牧场签订了8头母羊、一头公羊的托养协议,把羊领回了家。杨小康修建了羊圈,由翟氏兄弟提供技术指导和防疫技术服务。一年下来,杨小康的养殖场见了效益。

代养山羊的10多户村民按照翟氏兄弟的养殖模式,修建场所,即便没有“游泳池”,也修建一处小澡堂,让山羊消毒杀菌。因防疫到位,一年多时间下来,各家各户养殖的山羊长势良好。2013年,翟氏兄弟发放40多头山羊,今年回收了40多头小羊。

据了解,营山县是全省山羊标准化生产基地县。据悉,营山县登记注册的家庭牧场达144家,重点发展牛羊养殖业。为加快推进家庭牧场的发展,营山县在农业保险、贴息贷款等方面加大了对家庭牧场的扶持力度。今年,营山县有4个家庭牧场获得项目扶助资金,每个家庭牧场获得的补助金额为10万元。

新闻推荐

建设法治政府 法律顾问“上岗”

本报讯(熊莉)12月23日,记者从营山县政府办了解到,经营山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县政府聘请张翼秋等8人为县政府法律顾问。据了解,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营山县政府根据选聘人员的学历、履历...

营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营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