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80后”牛倌 大山深处放飞梦想

南充日报 2017-07-03 01:16 大字

●张斌 范红英

清晨的大山,满目苍翠。踏着第一缕阳光,轻甩牛鞭,驱赶着一大群牛上山去吃草……这是仪陇县立山镇钟鼓楼村村民屈能文一天的开始。屈能文凭着执着的创业精神,在峰峦叠嶂、沟壑纵横的大山里当起了“牛倌”,将致富梦想在大山中放飞。

漂泊多年 打工仔回乡创业

6月29日,笔者来到屈能文的养牛场,牛舍内,10余头小牛正在“吃早餐”。顺着曲曲折折的小径登上山,在一块平坦的草地里,只见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牛正悠闲地吃着青草,屈能文半蹲着,一手抚摸一头西门塔尔牛的头部,一手轻轻地梳着牛脖子下的毛……

见笔者到来,屈能文赶紧站了起来。当问及为什么回乡创业时,这个“80后”小伙儿有些腼腆:“漂泊多年,想家了。打工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我想趁年轻好好创一番事业。”

屈能文曾考上阆中师范学院,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屈能文从事过许多职业,在广东的鞋厂做过工人,在新疆做过建筑工。打工期间,他东奔西跑,挣到的钱也寥寥无几。

屈能文告诉记者:“2014年,父亲得了脑溢血,每个月要上千元的药费,每年都要住几次院,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家里还有两个小孩,老婆还要种庄稼,我只得回到老家,照顾年老的父母和小孩。”

为改善家庭经济,屈能文费尽心思寻找致富项目。看到老家成片的荒山盖上了“绿被子”,屈能文认为发展生态养殖市场前景广阔,于是萌生了养肉牛的想法。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贷款18万元,加上从亲朋好友借来的2万元,屈能文走上了创业之路。

寻求支持 堂兄成了合伙人

养牛资金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再加上建养殖场、买饲料……细算下来,屈能文发现20万元远远不够。“我要找个合伙人才行。”屈能文找到了同为“80后”的堂兄屈柳州,希望兄弟俩一起创业。

屈柳州是一个头脑特别灵活的年轻人,前几年抓住农村大量建房的机会开办了一家水泥板厂,效益很不错。听到堂弟提出合伙开办养牛场的想法,屈柳州满口答应了,当即投资30多万元。很有商业头脑的屈柳州并未蛮干,听说县上发展协会正在举办养牛专业技术培训,兄弟俩一起去当了3个月的“学生”,还一起到云南、平昌、通江等地考察。通过考察,兄弟俩觉得,西门塔尔牛生长快、免疫能力强、肉质好,生长周期为14至15个月,一合计,决定养殖西门塔尔牛。

说干就干,兄弟俩开始修建养殖场。“这是青饲料储存室,这是饲料加工室,这是粪便处理池……这些都是县农牧业局和镇畜牧站帮忙规划和设计的。”屈柳州带着记者在养殖场转了一大圈。

2016年底,兄弟俩在半山腰推出一块平地,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1个1000平方米的养殖场,还修建了300米长的道路,连通养牛场和乡村公路。

勤劳致富 兄弟俩要当养牛专家

养殖场建好了,兄弟俩在通江县买回30头西门塔尔牛犊。担心牛犊不适应气候的变化,还聘请了通江县的畜牧专家一起过来指导。经过一星期的观察,牛犊生长良好,兄弟俩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养牛需要精心饲养,从饮水、喂养、牛舍卫生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要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并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避免发生传染病,还要定期进行防疫检查。”参加过专业培训,加上农技人员的指导,屈能文很快入了门,逐步掌握了一套科学的养牛技术。

30头牛,每天光青饲料就要500公斤左右,另外还要加入一些用玉米、麦麸、棉泊等加工的饲料,两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家里的人都加入养牛队伍中。兄弟俩每天去附近农户家收购玉米秸秆,加工饲料和管理养牛场。女主人们就负责割青草,两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同时,两家人把自己家部分土地种上牧草,并流转了村里20亩土地种植从广西引进的黑麦草,目前还计划承包村民的土地,种植青草为牛提供足够的青饲料。

“我们的养牛场是按养殖100头牛规划的,现在村村通公路为我们搞养殖业提供了便利,对养牛这一项目,我们充满信心和希望。”屈能文告诉记者,他计划下半年再购买50头西门塔尔牛犊,并通过“自繁自养”模式,走规模化养殖的路。

“规模扩大了,就可以让村里的贫困户来养殖场务工,增加收入。还可以成立合作社,带动其他人一起来共同创业、共同致富。”站在半山腰上,望着天边冉冉升起的太阳,屈能文把玩着手里的放牛鞭,对未来充满信心。

新闻推荐

饶利民:严谨治学的“数学师者”,身怀绝招的“辛勤园丁”

◆人物名片饶利民,男,大学本科。从事初中数学教学22年,班主任工作22年,曾多次获仪陇县优秀教师、仪陇县优秀班主任等荣誉,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县优秀班集体。2014年8月考调入四川省...

仪陇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仪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