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西充重点工程施工地“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处处体现新工艺
2016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全省范围内重点抓好5个地级城市、10个县级城市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西充县成功入围,成为南充市首个被纳入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县。
入围全省 “海绵城市” 建设试点,这为西充对接市委“155发展战略”,打造南充城市后花园,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增添了动力。借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西充在北部新城“四馆一场一中心”,即体育馆、文博艺术馆(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广场、政务会展中心铺开一幅火热的施工图。
A 透水混凝土路面 停车场建设融入新工艺
6月16日下午,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万里晴空如洗,西充县北部新城“四馆一场一中心”重点工程施工地上却是一片火热的施工景象。记者踏访该县“四馆一场一中心”施工地看到,处处以“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体现的新工艺让人耳目一新。
体育馆外的停车场建设完全采用了“海绵城市”建设新工艺,口径10公分的水管不停地朝着已铺设混凝土的路面浇水,连续半个小时后,路基的四周没有丝毫水渗漏出来。“你看,像这样的水管对路面浇上一下午,都不会有丁点的水向路面四周渗漏。”施工方负责人张永胜介绍,用来铺设路面的混凝土取代了以往的沥青路面,采用的是一种透水功能极强的混凝土。为增强路面的透水功能,铺设这样的路一般要分四步,一是对素土层进行平整夯实;二是铺设防渗土层,主要防止流入路面的水向四周渗漏;三是铺设碎石层,增强路基的稳固性;最后再铺设25至30公分厚的彩色透水混凝土。
“大量的雨水注入路面,如何分流,最终流向哪里?”对于记者的疑问,张永胜将记者带到了停车场旁的一个涵水盲管前,解释说:“这个涵水盲管,就是专门解决这一问题的。”据现场施工技术员庞志强介绍,涵水盲管主要起导水作用,对路面渗漏的雨水进行有效收集后,再进行过滤、净化处理,然后用于清洗路面,浇灌花草,这样不仅节约了水资源,也让回收的雨水科学合理地循环利用。
像这种利用新型透水混凝土铺装的路面、人行道、广场等基础设施,目前北部新城“四馆一场一中心”工程建设中随处可见。与之配套的雨污收集处理设施蓄水模块(又称“海绵体”)也相应跟进,目前共建了4个,单个长年可蓄水450立方米。庞志强表示,待所有场馆建成后,不仅可解决公共设施就近用水问题,也能满足附近居民牲畜、菜地用水所需,对于西充这样的严重缺水型城市来说,是一件值得推广的事。
B 水资源循环利用 城市“海绵体”节能增效
走在通往“四馆一场一中心”的人行道上,记者注意到,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要比路面低10厘米左右。绿化带每隔20米设置有一组植生滞留槽,自上而下分为蓄水层、种植土层、粗砂填料层和砾石层。
“大雨来袭时,道路两侧的下凹式绿化带负责接收雨水。雨水经过‘收、蓄、渗、排\’后,通过植物吸收净化和填料的过滤吸附,渗入土壤补给地下水。剩下的雨水则会排入专设的蓄水槽,在干旱时对植物或景观进行补水,实现雨水‘慢排缓释\’。”现场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下凹式绿化带在实现天然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也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
下凹式绿化带只是景观绿地“海绵体”的一种。据了解,“海绵体”既包括下凹式绿化带、雨水花园、可渗透路面和广场等人工配套设施,也包括由河湖、池塘、沟渠等构成的天然水系。
海绵屋顶是“海绵城市”建设推崇的一种景观“海绵体”。雨水经过屋顶收集过滤,汇流到下凹式绿地和蓄水池。雨量较大时,流入雨水花园,形成微型水景,补充地下水。暴雨等极端情况下,雨水通过溢流井进入市政管网,解决建筑地块的雨水分流和回用问题。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海绵公园”是中央雨洪系统。雨水经公园生态绿廊、植被进行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后,富余的雨水会汇聚到河道。“海绵公园”成为调蓄枢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雨水的存储和回用。西充县公用事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新建“海绵体”的同时,更注重保护好原有的“海绵体”,尽量避免在城市建设中填湖平壑,努力保持城市的原生态。对已受到破坏的“海绵体”进行修复,尽量做到雨水在城市中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在西充县城南湿地公园内,污水被一根根管道注入公园后,流经公园的草地,通过沙地的渗透后,从公园另一端慢慢流出,此时,污水变得清澈见底。
“城南湿地公园既是西河治理的重点工程项目,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项目之一,集湿地科普教育、休闲游览和人居体验为一体,蓄水效果非常明显。”该负责人说,让污水变清,公园里的植物发挥了净化剂和吸收剂的作用。污水经过西充县污水处理厂第一次处理后,直接流入湿地公园中的生态快滤池,再通过生态植物池中的活性钙、有机生物钙材料、火山石、微生物菌种等12个分区处理后,除去了水中的磷、氮、氨等残留物,最终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C 机遇时不我待 西充要为试点城市出经验
“四馆一场一中心”建设是西充老百姓期盼已久的公益项目。按计划,所有工程将在今年春节前完工并投用。为赶工期和进度,工地上平均每天都有100多名工人在施工,每一项工程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同时也凝聚了建设者们的心血。
16日下午4时左右,顶着刺目的太阳,西充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北部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王熊骅又将各个工地走了一遍。自今年初各项工程开工后,对于王熊骅来说像这样的巡查也司空见惯了。“工程中发现的问题绝不过夜,现场能解决的必须当面解决,短时间内不能解决的也要列出时间表,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尽快解决。”王熊骅说,作为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县之一,对于西充未来的城市建设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接市委“155发展战略”,结合西充实情,西充北部新城建设一定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面融入“海绵城市”建设新理念,努力在川东北乃至全省作出表率,为今后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说起“海绵城市”建设的每一项工程,大到一条路,小到一处雨水收集的涵管,西充县政府副县长、县北部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杨春林如数家珍,并能准确地说出具体位置、功能以及发挥的作用。杨春林介绍,“海绵城市”建设在北部新城建设取得成果后,按照计划,5年内,西充县将把占地3.7平方公里的城南新区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新建“两纵两横”海绵道路。将老城区、老旧小区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并对旧城区10.66万平方米车道、9.01万平方米人行道进行海绵化升级改造,对污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对雨水处理不达标的老旧小区进行海绵房屋改造等。杨春林表示,试点工作将坚持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的理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相关链接A
西充计划五年建成“会呼吸”的城市
西充地处嘉陵江、 涪江的脊背地带,晴时旱、雨时涝,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城市。 要为城市 “解渴”“防涝”,需做好城市自身雨洪调蓄能力。
建设“海绵城市”,西充从2016年开始启动。2016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全省范围内重点抓好5个地级城市、10个县级城市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西充县成功入围,成为南充市首个被纳入全省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县。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西充计划从2016年至2020年5年间,按照“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要求,投资78.8亿元,让水在城市中自然循环,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为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海绵城市”, 西充县经多方研究论证,出台《西充县海绵城市建设计划》及建设项目计划,确定了70%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到2020年,城区20%以上面积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0年,试点面积扩大到城区面积的80%以上。同时,计划投资78.8亿元,开展海绵公园、城市新区、旧城环境改造、河道治理等15大项“海绵项目”建设,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解决水安全、水生态、水污染、水短缺等问题。
◆相关链接B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依靠自然力量渗水、蓄水、排水,大大减少了排水工程的建设量。依托生态修复、生态处理,“海绵城市”运行维护要求和成本远低于传统的排水设施维护费用。“海绵城市”还能收获雨水资源利用、 污染源防治、暴雨内涝灾害缓解等综合效益,降低了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以及城市内涝造成的损失。 对改善人居环境、 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土地集约利用都起到了增值效益,实现了水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最优化,有利于打造“水清岸绿”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蓉萍实习生罗虹)6月5日,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省经信委下达的2017年重点工业及技改项目计划中,南充市15个工业项目榜上有名。1至5月完成投资28亿元,其中吉利南充新能源商用车研发生产项目完...
西充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充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