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普通教师,也是群众心目中的大好人、孩子们口中的好爷爷、留守老人的义务维修工马良骥的多重身份
●曾明辉
月日,西充县永清小学。记者见到马良骥时,他正在指导学生学习根雕技艺(如图)。才岁的年纪,头发已经花白。满是皱纹的脸上,有着一双慈祥的眼睛。就是这么个普通的人,身上却贴着数个标签:勇救落水者的英雄、留守儿童的好爷爷、帮助留守老人的义务维修工。
面对这些赞誉,马良骥有些不好意思:“这些都是小事,不算啥!”
下水救人 他是村民心中的英雄
提起月6日上午发生的事情,马良骥的老伴周群芳还心有余悸,“2米深的水,这么冷的天,他一个猛子就扎进去了。”
当天上午9时许,马良骥和老伴在永清乡分水岭村一个堰塘边搜集碎石,准备背回家修补开裂的房顶。正准备收工时,该村年近七旬的庞世素来到堰塘边。“我不想活了!”庞世素大吼一声后,“扑通”一声跳进堰塘。当时正下着雨,气温很低,马良骥顾不得多想,一个猛子扎进堰塘。
据分水岭村村委会主任蒋继忠介绍,当时堰塘刚完成整治,蓄水至少2米深。当天正好下雨,没有路人经过堰塘。听到周群芳的呼救声后,蒋继忠带着正在开会的村民赶来。来到堰塘边一看,马良骥已经体力不支,但仍坚持托举着庞世素,让庞世素的口鼻朝上能够呼吸。最后在众人的帮助下,两个人被拉了上来。
“马老师下水救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是个大好人。”分水岭村村民何琼莲介绍,早在年初冬的一个早上,马良骥就下水救过人。当年,为搜寻落水者,他两次入水,令人佩服。
收养儿童 他是群众口中的好人
采访到了中午,记者跟随马良骥来到永清乡幼儿园门口。5岁的小林和一群孩子从教室里冲了出来。看到马良骥等在门外,小林立即奔跑着扑过去,亲热地叫着“爸爸”。
小林的远房堂叔杨胜聪告诉记者,小林1岁4个月时,母亲就离开了家,父亲又在外打工,家中只剩下瘫痪在床的奶奶。马良骥和小林非亲非故,看着孩子可怜,便把小林带回了家。“就是加双筷子加个碗的事。”马良骥说。
“马老师说得轻松。”马良骥的同事许昌义介绍说,小林小时候身体不好,满头长满脓包疮。为给小林治病,马良骥寻访了许多医生。最后通过别人介绍找到一位皮肤科专家,经过近3个月的治疗,小林方才痊愈,“马老师完全把小林当亲生儿子在养。”
永清小学教师周转房顶楼一套平方米的房子里,住着马良骥夫妻俩和小林。房间太小,摆上一张大床和简单的家具,便已满满登登。窗台边竖着一块黑板,是用来教小林写字的;屋里一排柜子里,装满了小林的衣服和玩具……
采访时记者注意到,马良骥一直穿着一件罩衣。他的同事们介绍,罩衣就是马良骥的“工作服”,“这是方便课余时间帮农村留守老人干农活、安装照明线路的。电灯不亮,打电管员的电话,不一定有人去;打马老师的电话,肯定去!”
“雕塑”心灵 他是孩子们的好爷爷
马良骥不仅救人、助人,还塑“心”。“美无处不在,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个寻常的树根,通过美的眼睛去审视,通过灵巧的手去雕琢,就会成为一件美妙绝伦的作品。作为留守儿童,你们决不能自暴自弃,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美,善于雕琢自己,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在义务指导学生学习根雕技艺时,马良骥常常边讲解边给予孩子们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我的爸爸妈妈哟,打工多年难回家。我的爷爷和奶奶,每天起床把我唤:快穿衣快吃饭……”这是年马良骥创作的《留守儿童之歌》。当时,他负责一个毕业班的教学任务。全班名学生全部是留守学生,其中有人来自单亲家庭。“把歌教唱给孩子们时,大家都哭了。有的孩子都几年没见到父母了。”回忆起第一次教唱《留守儿童之歌》的情景,马良骥眼眶湿润了。
除了《留守儿童之歌》,马良骥还创作了《我美丽的家乡》《愉快的歌声》《夯歌》等具有乡土特色的歌曲,并编撰成校本音乐教材,教唱给孩子们。“我希望通过雕刻、通过音乐、通过阅读,让留守孩子感受到世界的美和爱,汲取更多成长的正能量。”马良骥说。
为了给留守儿童更多关爱,马良骥主动承担起学校的图书管理工作。利用假期在校的优势,他随时为留守儿童开放图书室,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兴趣爱好推介合适的图书,并陪孩子们一起品读。“看到孩子们不再因留守儿童的身份而颓废和自卑时,我感到无比欣慰。”马良骥说。
马良骥多年的陪伴和守护,获得了孩子们的一致称赞,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马爷爷。
新闻推荐
●赵荣寒冬的早晨,薄雾笼罩下的西充县常林乡高石梯村宛若仙境,村道公路犹如绸缎,缠绕着小山村;新村聚居点整洁大气,立于公路两边;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硬化公路近4公里,引进业主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