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83岁西充老汉 巧手编竹篾71年

南充日报 2016-02-27 17:53 大字

  • " target="_blank">●本报记者 张义成/文陈村铭/图 实习生 杜滨洋

    熟练地编织、敲打、缠绕……一根根薄薄的竹片逐渐融入破损晒席的边角。2月25日上午,记者在西充县李桥乡回龙庵村5组采访时看见,83岁的王成祥老人正在为村民谢苕龙家修补晒席(一种晾晒粮食的竹编工具)。从12岁开始学习竹篾手艺以来,王成祥老人编竹篾已71年了,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篾匠。

    篾匠,与锅匠、瓦匠、石匠、裁缝匠等,在农村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重要的谋生手艺。在塑料制品未大量出现的年代,老百姓日常用具多用竹子加工而成,大到房屋、竹铺、桌椅、框、箩筐、篓、篮,小到筛、斗笠、牛嘴笼子,甚至是小孩子玩的竹鸟等。

    王成祥老人是西充县李桥乡书房垭村4组人,从12岁开始学习竹篾手艺以来,已整整71年了。王成祥说,篾匠手艺是细致活,做得好不需要吆喝,东家还没有做完,西家就来请了。

    “我家的凉席、晒席、背篓、筛子等,大部分竹子编制的物品,都出自篾匠王成祥之手。”今年73岁的谢苕龙老人告诉记者,哪家的竹子制品出现了磨损,都找王成祥前来修理。“王师傅的一双手就像在绣花一样,一会儿工夫就能将破损的物品修得像新的一样。”

    记者在谢苕龙家的院坝里看到,王成祥老人熟练地编织、敲打、缠绕,不一会儿,破损的晒席就修补好了,除了颜色要新一些外,几乎看不出任何修补的痕迹。“破损的边角不补会导致整根篾条断裂,最终整条晒席都会毁掉。”王成祥老人说,他做了一辈子篾匠,如今村里的年轻人觉得做篾匠赚不到钱,没有人来学这份手艺了。

    新闻推荐

    南充市一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进高科技生产线———田间稻谷24小时内变商品粮

    (记者梁洪源)2月26日上午,记者在西充县某食用大米加工企业看到,生产车间里的机器不时发出隆隆的声音,刚收购回来的稻谷经过输送设备转移到去石机、砻谷机、重力筛机、碾米机、抛光机等机器中,每种...

    西充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充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