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路上的“主心骨”———蓬安县精准党建助推精准脱贫的实践与启示
●本报记者 张德利
向幸福出发,脱贫奔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这是一个庄严而艰巨的使命;这是一场集全社会之力的攻坚战!
猴年岁尾,嘉陵江畔蓬安县传出令人振奋的消息———全县脱贫摘帽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考核和第三方评估验收,实现了脱贫攻坚首战首胜、决战全胜。
一组数据显示:该县3年累计减贫12503户、3759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64%,超额完成减贫任务,荣获2016年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
建强配优党支部班子 构筑***“桥头堡”
2014年,蓬安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171个、贫困人口17454户、52682人,呈插花状分布在39个乡镇、592个行政村,贫困发生率8.88%。
作为集丘区、库区于一体的传统农业大县,面对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自然条件差的现实,在较短时间内要完成减贫任务,实现如期摘帽,靠的是什么?
“扶贫在哪里,党组织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扶贫在哪里,党员的先进性就体现在哪里;扶贫在哪里,基层党组织建设就跟进到哪里。”蓬安县委书记蒲国一语诠释精准党建助推精准脱贫的题中之义。
“指挥员”靠前指挥,“尖兵”下沉一线,干部向贫困村“集结”,万名党员干部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主心骨”。
运用第一书记“五带五强”工作法,建强党支部班子,使党支部一班人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该县从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等优秀群体中,选拔骨干充实到村干部队伍,带领村民致富。
巨龙镇关家坪村联动临近的双龙村建立区域联合党组织,带动贫困户种植核桃树苗1200余亩,预计丰产期年产核桃可达2.5万公斤。许多村民主动找帮扶干部要核桃树苗,进行补栽和补种,并在树下套养鸡鸭等小家禽。
“我们选择栽种优质薄皮核桃辽核1号,三年开始挂果、五年大见成效,按照市场价每公斤20元估算,户均增收1700多元。”巨龙镇党委书记严清权说。
“百姓富不富,全靠党支部。”种植核桃树达7亩多的村民汪志清深有感触地说,现在两个村的党支部经常碰头会商产业发展,为我们指导核桃种植技术,用心用情用力破解增收难题。
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园区、带动大扶贫,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这仅仅是蓬安精准党建助推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
蓬安县坚持组织联建,打破以行政区域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模式,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为依托设立党组织,对引进的10家龙头企业全部单独建立党组织,建立产业型党支部35个,涉及蔬菜柑桔、优质粮油、草食牲畜、经济林果4大主导产业,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将分散作业的产业链接起来,既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提升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更好地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抓实帮扶干部履职 建好***“大本营”
“我是党员,就要和大家一起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不脱贫,我就不离村。”杨家镇伏岭村第一书记范景胜在到村帮扶群众大会上,拍着胸脯给乡亲们许下承诺。几个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在一边悄悄地说:“帮扶干部来过好几拨了,来了又走、走了又来,都是走形式,这个小伙子还是省上下来的,估计更待不长哟!”
伏岭村,山高水穷,进出村都是坡,全村742人中有183人头顶“穷帽”。
范景胜一进村就会同“五个一”各路英豪,通过走访摸查,很快拿定主意,开出药方———从羊突破,搞黑山羊养殖,开伏岭羊肉馆,发展“种—养—销”循环农业。目前,110户农户(包括53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全村山羊存栏1300余只。
蓬安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余翔介绍,范景胜带领贫困群众发“羊财”,就是全县171名第一书记认真践行“五带五强”工作法的典型案例。第一书记在上岗之前,县委组织部都要对带班子强队伍、带群众强主体、带发展强产业、带真情强服务、带新风强治理5个方面进行专门培训。
“五带五强”工作法给贫困村带来了明显的效果。像范景胜这样的贫困村第一书记有171名、驻村工作组171个、驻村农技人员185名、帮扶干部6523名。对标“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以及“五个一”要求,第一书记们喊响:不脱贫、不脱钩,不致富、不回家!
该县以“挂帅+定点”,建立了分级落实责任机制,县级领导指导到乡、单位帮扶到村、干部结对到户,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均由1名县级领导联系、1至3个县级部门帮扶,形成了“脱贫攻坚推进到哪里,帮扶力量跟进到哪里,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到哪里”的工作格局。
一系列的帮扶举措相继跟进:召开回乡创业座谈会、“一村一品”推介会,近千名民营企业家、协会带头人、产业富裕户、党员致富带头人与1000余名贫困户和困难党员结成了帮扶对子,创办经济实体100余个。
人心齐,泰山移。在县乡党委、各级帮扶力量和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相如镇牛毛漩村仅四个月就建立了蔬菜、杂柑、肉羊、林下肉鸡养殖四大产业区;锦屏镇西拱桥村仅用20天就建起了1200亩的脱贫奔康产业园;涉及3个乡镇7个村连片发展的万亩“蜀北桑海”,仅半年就任务过半,道路建设基本成形;千亩玫瑰园“国乐花海”漫山遍野的玫瑰竞相开放……(下转2版)(上接1版)
“好钢用在刀刃上,人才用在紧要处。”蒲国在脱贫攻坚百日攻坚会上指出,要把最优秀的干部人才汇集到贫困村、用在脱贫一线,在脱贫攻坚一线检验干部、识别干部、选拔干部。
事实胜于雄辩:每月分析点评、季度现场观摩、半年工作小结、年终考核评价,让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实干中破难题、在实干中谋发展、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2016年,3名脱贫工作突出的年轻干部被提拔为乡镇长,25名30岁左右年轻干部被选拔进入乡镇班子,从第一书记中提拔使用17名,从乡镇驻村干部中提拔使用18名,通报批评2名“第一书记”、召回不合格“第一书记”2名,严肃问责干部18名。
强化党员示范引领 激活***“新动能”
走进海田乡三青沟村世联农牧羊场的羊棚,清一色的黑山羊进入记者视线。“这些都是纯正的川中黑山羊。”回乡创业乡友邓凌介绍,这些都是本村贫困群众以入股的形式托养在这里的山羊,按现在的行情,每只羊都可以为他们带来近600元的收益。
邓凌返乡创业的过程中,村党支部成员陈建清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在外务工的邓凌小有积蓄,想回乡创业,但土地、工人等因素困扰着他,让他迟迟下不了决心。陈建清了解到这一情况,主动对接,全力协助,她每天按时出现在羊场,东奔西走,帮助协调用地、用工、用水等,从而解决了他的难题。
这样的情况不只是出现在养殖业,种植业也是如此。
在蓬安171个贫困村,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去年以来,蓬安县扎实推进产业扶贫“三百工程”,建设100平方公里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全长100公里的特色水果、优质粮油、经济林木、畜禽养殖4条产业带,带动100余个贫困村脱贫奔康。积极探索“党建+产业”新路径,通过党员引导群众采取村组内“互换并地”建成78个脱贫奔康农民产业园,发展4个“玉—豆—草—畜”千亩循环示范园,形成5.3万亩商品蔬菜基地、7.8万亩经济林果。
“有了产业支撑,才能带富一方百姓。”蓬安县委副书记、县长崔竹君深有感触地说,通过产业培育,既打造了“蓬安锦橙”“正源血橙”“中坝萝卜”等特色农业品牌,形成了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又带动了16741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在精准党建助推精准脱贫的实践中,蓬安县以育强基层组织“治弱”、做强基础产业“治穷”、创新联动机制“治散”、帮扶教育扶智“治本”为工作思路,构建了“支部带富、党员创富、群众致富”的党建扶贫新格局,实现了“党员引领、群众增收、社会稳定”的多方共赢新局面,走出了“脱贫奔康、扶贫扶志、感恩奋进”的精准发展新路子,留给人们更多的启示:
———必须锻造“坚如磐石”的战斗堡垒。坚持固本强基,采取县级领导牵头抓、下派干部蹲点抓,着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采取“富裕村+贫困村”“先进村+后进村”等组织联帮模式,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将分散作业的产业链接起来。同时,围绕脱贫攻坚排兵布阵,精选派、强管理、重培养、严考核,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必须抓牢“头雁引领”的示范效应。采取有力措施引导人才向贫困乡村流动,狠抓带头人选配、干部队伍培训和农村人才培养,打造脱贫攻坚骨干力量,让党员干部真正成为脱贫致富奔康的“领头人”。第一书记认真践行“五带五强”工作法,以最后堡垒、最关心的事、冲在最前方“三种意识”,牵头领办经济实体、健全制度规范、真情为民服务,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实现共同脱贫致富。
———必须突出“我要脱贫”的思想引导。扶贫重在扶志,输血更要造血。从贫困户“要还钱就不贷”到“要贷款搞生产”、产业发展“散养零卖”到“连片开发”等脱贫致富案例说明,蓬安县通过组织引导、党员带动、互帮互助,既能壮大贫困村主导产业规模,又能让贫困群众收入持续增长,群众钱包鼓了,信心自然有了、干劲也就足了,就能从思想上拔掉“穷根”。
新闻推荐
省委宣讲团到南充宣讲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李新作宣讲报告 宋朝华主持宣讲报告会
(记者张德利)6月15日下午,省委宣讲团在南充市举行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报告会。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新就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作宣讲辅导报告。市委书记...
蓬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蓬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