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同心共筑脱贫梦

南充日报 2017-06-12 10:51 大字
(紧接1版) 实现了产业发展到哪里,基层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员的先进性就体现在哪里。

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第一书记敢于直面矛盾、敢于较真碰硬。去年在建档立卡贫困村中,整顿治理216个软弱涣散村党支部。蓬安县徐家镇太阳村第一书记姚俊宇到任后,会同镇党委一道,采取组织跨村领、能人跨村带、资源跨村用等措施,建强班子、充实力量,推进脱贫摘帽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补齐产业短板当好脱贫致富“引路人”

摘“穷帽”、戴“富帽”,核心之要义———兴产业!

如何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按照市委书记宋朝华提出的“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园区、带动大扶贫”的要求,全市第一书记充分立足当地村情,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跨村连片“全域产业”。

在推进脱贫奔康产业园的实践中,他们探索出了“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专合社组织”的“五方联动”产业扶贫新机制,走出了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全域产业”扶贫新路子,建立了326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带动10多万贫困人口参与脱贫奔康产业园区建设。去年入园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

“作为第一书记,来到伏岭村就是‘伏岭人\’,不脱贫,我就不离村!”从省农业厅下派到蓬安县杨家镇伏岭村担任第一书记的范景胜,拍着胸脯给乡亲们许下承诺。

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一边悄悄地说:“帮扶干部来过好几拨了,来了又走、走了又来,都是走形式,这个小伙子估计也待不长哟。”

这一次,几个老人还真是看走了眼。这个第一书记还真是大有“来头”,范景胜不仅是一位农业科技专家,还是全国第二个肉用山羊新品种研发的“羊专家”。这个“羊专家”要用自己的“绝技”,带领伏岭村村民发“羊财”。

伏岭村,山高坡陡,自然条件差,全村742人中有183人头顶“穷帽”。“羊专家”一进村就会同“五个一”各路英豪走访调研,很快开出“治贫”药方———靠山吃山、从“羊”突破!

2016年底,全村山羊存栏1300余只,其中贫困户养羊400余只,还试种优质牧草150余亩。伏岭村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全部实现脱贫摘帽。“羊专家”实现了他对老百姓的承诺,也获得了群众和社会的认可,被评为“四川十大扶贫好人”。

在蓬安花好月圆脱贫奔康产业园、麦伦脱贫奔康产业园和雁坪坝果蔬脱贫奔康产业园,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建设到哪里。记者在采访时得知,蓬安县171名第一书记投身于产业扶贫工程,建设了3个“100公里产业示范带”,解决了当地9100多人就近入园务工和发展种植、养殖业。

在南部县大堰乡封坎庙村采访时,村民杨国英告诉记者,她家去年食用菌收入3万多元,加上养殖业收入和务工收入,已实现年收入5.2万元,成功摘了“穷帽子”。

远看乌龟壳,近看红山坡;野草难生长,飞鸟难歇脚……声声童音入耳,滴滴汗水沾裳,一曲童谣唱尽险岩村昔日贫穷的辛酸。

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与巴中市恩阳区群乐乡毗邻,这里山高坡陡、十年九旱,自然条件相当差。记者来到险岩村采访,但见昔日的土坯房,建成了错落有致的川北民居;昔日的泥结石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家家户户如今有了当家产业。

时间回放到2017年1月24日晚,“感动南充2016”十大新闻人物揭晓,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第一书记刘晓丹亮相颁奖晚会。刘晓丹饱含深情地说:“第一书记不仅要身入、而且要心入,我就是农民的‘干女儿\’,农民不致富,我就不回家!”此时,掌声如潮。

这掌声,为奋战在一线的脱贫攻坚先进标杆响起。

走进险岩村脱贫奔康产业园食用菌大棚,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大棚采菇。见到记者到来,这位自称叫张守方的老人放下活儿与记者聊起来。“过去我喜欢打麻将,成天泡在牌桌上,耗费了时间和精力,消磨了意志……”张守方讲着讲着,从衣兜里掏出一沓钱,这是今天早上卖香菇的钱。他笑呵呵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袋食用菌的成本只有几角钱,一袋香菇的纯利润有1.5元,去年把银行的3万元贷款还了后,还净赚6万多元。

产业发展起来了,如何规避种养业风险?这是一道不可想象的难题。刘晓丹与村“两委”班子共同会商,最终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一是调节带动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分配,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保底价收购合同,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二是建立风险基金,规避农民的风险;三是实施农产品保险,消除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

记者踏访南部县升钟镇柏树垭村,新栽植的核桃树郁郁葱葱,3年后就能达到丰产期。“现在村党支部引进祥和农业公司发展核桃产业,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既能入园打工挣钱,还能入股分红”“我家栽植了200棵核桃树,养了50多只蛋鸡,种植了六七亩地的经济作物,去年底就告别贫穷”……敬天雄、敬国安、敬中阳、敬先文等村民们争先恐后地向记者讲述脱贫变化。

随着一个个产业园区强势崛起,开启了贫困群众向幸福出发、向小康迈进的新征程。

革除陈规陋习担当文明新风“总导演”

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着力办实一批民生实事。

深入实施贫困地区教育帮扶计划,加快推进294所学校新改建,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决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严格落实贫困人口“八免五补助”等扶持政策,全面推行基层首疗、远程医疗、分级诊疗,加快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确保年底前实现贫困群众县内就诊率达到95%以上、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贫困群众个人医疗费用支出控制在10%以内。

“国家政策太好了,干部找人来帮我把房子翻修一新,就连猪圈、厕所、厨房都改建了,住起好巴适哦。”仪陇县铜鼓乡雁山寨村三组村民苏云德高兴得合不拢嘴。面对记者,他用淳朴的语言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原来,苏云德此前住的小青瓦房年久失修,一遇下雨天,就用脚盆来接水,屋内潮湿阴暗。讲起那段辛酸史,苏云德眉头紧锁。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南充市在实施住房安全保障上,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突出实用,决不贪大求洋,不能产生新的债务,既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更要让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一栋栋川北民居依山而建,前庭后院、鸡犬相闻……这是记者在蓬安县相如镇油房沟村看到的和谐美丽新村画面。在采访时记者得知,该村制定了村规民约、村风村训、家风家训,开展了以孝老敬老、勤劳致富、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村风文明建设,评出了“星级农户”,全村没有一起治安案件,没有一户上访户,去年成功创建“四好村”。

抓“四好村”创建,着力解决村风、民风不淳的制约发展因素,营山县黄渡镇兰武村第一书记杨涛主动担任法治指导员,带头宣传法律,增强干部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意识;召集村民开大会,讨论制定村规民约,增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意识;开展“星级农户”评选活动,大力弘扬敬老孝亲、邻里相处、感恩奋进的优良传统,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

“杨书记,就是我们乡风文明的‘总导演\’。”在南部县定水镇龙凤村,谈起他们的第一书记杨清泉,老百姓个个竖起大拇指。

在“四好村”创建活动中,杨清泉相继开设了“扶贫政策大讲坛”“脱贫攻坚五大教育讲座”“三大产业大课堂”等特色培训“菜单”,提高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增强了群众文明风气养成意识,提升了村级治理水平。

打好脱贫摘帽攻坚战,敢教日月换新天。面对今年嘉陵、仪陇、高坪3个贫困县(区)摘帽,550个贫困村退出,12.1万贫困人口脱贫“三大年度目标”任务,全市第一书记以念兹在兹、唯此为大的责任意识,扭住脱贫攻坚重点,持续加大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强化群众感恩奋进教育,着力机制创新,努力实现脱贫攻坚再战再胜、连战连捷。

群雁高飞头雁领。南充市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雁群效应”,运用“五带五强”这个抓手助推***、精准脱贫,真正让贫困群众摘掉“穷帽子”、戴上“富帽子”,踏上全面小康新征程。

新闻推荐

修路兴水改田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本报讯(成晓薇)“‘蜀北桑海\’园区正在加紧基础设施完善,园区道路已进入水稳层施工。等园区建设好了,我们村脱贫致富指日可待。”5月23日,站在“蜀北桑海”脱贫奔康产业园内,蓬安县新园乡油房坝村...

蓬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蓬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同心共筑脱贫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