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得名源于苏轼,还是《尚书》? 蓬安来苏寨 往事越千年

南充日报 2017-03-04 15:49 大字
"> " target="_blank">●本报记者 李然

相传蓬安银汉镇来苏寨的名字,源于苏东坡在此地居住了近一年。从2014年起,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古城堡文化研究中心学者对来苏寨进行了长达两年时间的调查研究。在战火纷飞的明末清初,该寨曾一度成为百姓避难的场所,后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成为兵家争夺的据点。学者认为,该城寨得名为“来苏”,或源于《尚书》古语,是饱受战乱之苦的广大民众盼望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景,与苏东坡无关。

A 相传源于苏东坡 民众称为“来苏寨”

2日上午,记者从蓬安县城区乘车一路朝南,约40公里路程后抵达银汉镇来苏寨山脚下,绵延的山川如虬龙逶迤,山间郁郁葱葱,不时传来的鸟啼声,更显山林清幽与静谧。

同行的53岁居民李国章告诉记者,此山原名“龟山”,因形似乌龟而得名。相传,宋朝年间,苏东坡的好友秦观在此为官,苏东坡为看望好友,在山上居住了近一年时间。由此,当地人便将“龟山”上的寨子称为“来苏寨”。如今,银汉镇依旧保存着“苏轼苑”。

在李国章的带领下,记者顺着狭窄、陡峭的小路上山。一路上,脚下尽是荆棘等野生灌木,由于无路可寻,只好一边拨开灌木开辟道路。“那块巨石上,相传曾有苏东坡晨读的读书台。”行至半山腰的一处峭壁,李国章指着悬崖上一块突兀的巨石告诉记者,读书台是一方石桌,当地人称为“神仙桌”,石桌上依稀可见类似足印和手印一般的痕迹,但因地质灾害,石桌毁坏,现已无处可寻。在读书台的另一端,还有一块同样突兀而出的巨石,据说曾是苏东坡练习书法的地方。而在悬崖峭壁下,有一个山洞,当地老一辈人说,那曾是苏东坡存放书籍的地方。

记者继续向上攀爬,经过约30分钟的艰苦跋涉,终于抵达山顶。山顶面积约1000平方米,地势平坦开阔,古木参天,杂草丛生。“这就是苏东坡当年的‘洗墨池\’。”顺着李国章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口长约2米、宽约1米的残破小池,池中早已干涸且长满青苔,小池的栏杆均是长约2米的条石,但已坍塌。在洗笔池不远处,凌乱倒放的碑刻上刻着“乾隆五十三年”的落款字样,这些倾倒在杂草丛中的石碑,用文字向世人述说着来苏寨几百年来的历史和变迁。

记者翻阅顺庆区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顺庆掌故》一书看到这样的记录:据明清以来的南充地方志记载,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与黄庭坚曾一同在果州住过数月。城南嘉陵江东岸边的朱凤山寺庙外还有苏东坡亲笔书写的《准提咒》,镌刻的石碑一直保存到清代后期才被地方官移入城内。其后不知何时被毁。更可惜的是,当年苏东坡、黄庭坚游果州没有留下更具体的记载。两人的诗文中也难查到与此相关的资料。

B 苏东坡游南充? 缺乏有力史料证明

“从2014年起,我们对来苏寨进行了多次调查。”四川古城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蒋晓春告诉记者,他们发现了包括摩崖碑刻在内的不少文化遗存,但当地人口中传说的“苏轼读书台”或“晒经石”已在几年前垮塌,“苏轼笔法”碑亦不见踪影。他们在《南充市文物保护单位简介》中查找到来苏寨有“苏轼笔法”碑的记载。文中介绍“苏轼笔法”碑成矩形,通高115厘米,宽60厘米,厚20厘米,碑眉横刻“苏轼笔法”四字,字径10厘米,楷书,碑面正中刻“洗墨池”三字,左刻“万善充周四得备”,右刻“一元妙合八音纯”17个楷书大字。

“我们发现,来苏寨得名可能与苏东坡并无关系。”蒋晓春介绍,来苏寨是否得名于苏东坡,关键在于证明苏东坡是否来过该地。从宋代历史文献和数百年有关苏轼的研究成果来看,苏东坡似乎没有到过这一区域。顺庆区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顺庆掌故》多为民间传说,缺乏有力的史料证明。同时,纵观苏东坡一生留下的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200多篇散文,无一件作品是创作于这一区域,甚至鲜有以这一区域人事为题材的。这证明了苏东坡未来过顺庆、蓬州或广安一带。

“同时,我们考古调查发现,来苏寨寨门左侧的一块摩崖碑,题名为‘回龙山普城寺\’,碑文署时为‘皇上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这说明在明代这座山叫‘回龙\’。”蒋晓春介绍,宣统《广安州新志》记载,“来苏寨,花桥西十五里,旧名独峰寨。”由此可知,这寨原名独峰寨,至于何时改为“来苏”之名则不得而知。现存最早的蓬州志即正德《蓬州志》中,并无“来苏寨”之名,自然亦无苏东坡来居之载。到了清代,才逐渐把“来苏寨”之名编入《顺庆府志》《广安州志》《蓬州志》等地方志中。到了晚清时“来苏寨”才完全取代了“独峰寨”,普遍见于地方志中。此外,“苏轼笔法”碑即“洗墨池”碑,是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广安州廪贡周元音所立,此碑以及碑上的文字也都无法说明“来苏寨”的得名与苏东坡有关。

C 得名或源于《尚书》 民众盼望天下太平

“‘来苏\’一词语出《尚书·仲虺之诰》,本义是盼望明君来拯救苦难,以获得苏息。”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蔡东洲告诉记者,“来苏寨”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积淀集中于明末清初。当时这座山寨既是本区域内民众躲避战乱的场所,又是清代广安州的治所,还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来苏寨\’这段历史,最原始和最翔实的记载是亲历者张天凤于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 撰写的《羽伯集》。”蔡东洲告诉记者,根据《羽伯集》的相关记载,明末,广安州人张天麟本欲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怎料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张天麟兄弟于崇祯十年(公元1642年)修筑广安禹山寨以避乱。但不久禹山寨被张献忠部将攻陷,张氏兄弟带领乡民逃至月山寨,并被乡民推为寨首。顺治 (公元1646年)三年,土匪攻陷了月山寨,张氏兄弟又率乡民移住“来苏寨”。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清朝向广安州派出了第一知州苟明,但广安州城此间先后被张献忠部、明朝军队占据,苟明便以“来苏寨”为广安州治。

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甘良臣部下千总李登甲乘机偷袭来苏寨得手,杀掉了苟明,占据了来苏寨,这座山寨又成了明军的军营。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军从顺庆府城出兵,突然围攻来苏寨,完成了对来苏寨及周边地区的控制。“蓬安来苏寨应得名于清代,是明末清初区域治乱的表征。”蔡东洲表示,当年在此躲避战乱的士子、百姓将山寨命名为“来苏”,反映饱受战乱之苦的广大民众盼望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景。

◆相关链接

“四川古城堡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13年, 是西华师范大学为推动四川现存古山城、 古山寨、 古山洞、古堡垒的保护、研究和开发而组建的学术机构, 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专门研究巴蜀古城堡的学术机构。

目前, 中心成员主要从事巴蜀地区现存古城堡寨洞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同时组织和引导不同学科的专家从普查中选择重点古城堡寨洞,开展深入、细致专题研究,为四川古城堡寨洞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从而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该中心成立以来, 已经完成对巴蜀地区41座宋元古城堡,40座明清古城堡的田野调查工作, 在推动巴蜀山城寨堡研究和保护利用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闻推荐

22个重大项目开工 掀起建设高潮

(成晓薇)2月27日上午,在蓬安县燕山大道施工现场,蓬安与全省全市同步举行四川省2017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此次集中开工22个重大项目,总投资69.3亿元。据了解,该县继去年底集中开工10个重...

蓬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蓬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