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红花村的变化从一条路开始

南充日报 2015-07-30 19:03 大字

●文藻超

红花村位于蓬安县北部的诸家乡境内,四面环山、绿意葱茏。这里的通村公路像一棵巨大的棕榈树,从山顶铺向全村。7月24日,记者漫步在村道上,只见道路两旁的梨园里硕果累累,番茄园里的业主忙着采摘。

时光回到5年前,那时的红花村还是传统的耕作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民们开始探寻如何打破自然条件的束缚,走上一条逆势而上的发展之路。

立足问题 完善硬件设施

66岁的村民雷林,对红花村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了如指掌。“全村被山包完了,以前出一次门很艰难。”说起以前不通公路的辛酸,他感触颇多。他告诉记者,以前赶场要么走徐家镇,要么走诸家乡,来回都是10多公里的路程,走下来就是半天。

眼看着附近的村子相继通了路,全村人立志要摆脱这种落后。通过争取项目,村民们筹资修建了一条通村公路。“路通了以后,看着第一辆车进村,很多村民都眼含热泪。”村党支部书记张小军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之后,该村对道路进行了硬化,并将道路建设纵深推入到各组,方便村民出行。

虽说大山之中通坦途是红花村的一大改变,然而该村光有青山而缺绿水的危机感同时蔓延开来。据了解,村民们之前吃水都是靠肩挑,再加上经常闹旱情,很多村民要从很远的地方找水,且水质越来越差。为破解这个难题,全村组织开辟新的水源。此时,该县的水利项目正在加速推进,这让全村人看到了希望。从2010年开始,该村相继投入60多万元,对山平塘进行疏通硬化。同时修建了6处联合饮水处,打卫生井97口,解决了全村376户1379人的饮用水问题。

物质生活的充实带动了精神生活的覆盖。如今,该村的“文化中心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张小军告诉记者,这项工程集文化活动室、阅览室、党建室、村卫生站于一体,备受村民关注,建成后将是村民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劳力回流 推进产业发展

光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很多劳动力选择了回乡发展。“这与前两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张小军说,由于村里条件较差,很多村民外出务工,留下老弱病残,导致大量土地撂荒。

如何化被动为主动,村“两委”班子成员明白,处于山区就得靠山吃山,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全村发展才有希望。在这个框架之下,村干部针对有意向的业主,辅助其顺利流转土地,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看到村里如此大的改观,原本在县上开雪糕厂的刘刚看到了机遇。他回乡流转了土地,进行果树栽植。说起他这一番经历,其实他早就进行了谋划。他说,现在各项设施完善,土地能集中利用,自己回乡创业能带动乡亲们共同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接下来,他引进了口感好、成熟期快等特征的圆黄梨、中梨一号等外地品种以及美国黑李。这些年来,他的梨子畅销仪陇、巴中等地。

和刘刚同步发展的柯松,也是放弃了广州的工作回乡发展的一个典型。只见他的番茄园内,已经成熟的番茄正在进行第二批采摘。不一会,他就担着两筐番茄从地里笑着走了出来。他说,番茄的季节性非常强,繁忙起来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如今很多村民返乡,他不愁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张小军告诉记者,这两年回乡的村民逐年增多,并呈现年轻化。这样一来,村里的闲置土地得到再利用,业主的壮大也为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全村的发展日趋良性。

据了解,目前红花村已有种养大户4户,梨子种植面积120亩、李子80亩、蔬菜50亩、桃树40多亩,部分村民摘掉了贫困“帽子”。接下来,全村将进一步加快脱贫步伐,利用山地优势,在全村发展养殖业,并积极融入全县的重点扶贫对象,引进扶贫项目,实现全村脱贫。

新闻推荐

挖藕人泥里“捞金”每天工作8小时月收入上万元

●周亮文藻超文/图现在正是新鲜莲藕大量上市的时节,但莲藕好吃却难挖。为了保持莲藕的新鲜,挖藕人凌晨就要下田采挖。8月3日清晨7时,记者来到蓬安县石梁乡祝家嘴村,只见一群挖藕人不时地弯腰...

蓬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蓬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