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伏岭村:一条路打开致富门

南充日报 2015-05-12 19:24 大字

●本报记者 王萍 钟林

蓬安县杨家镇伏岭村平均海拔600米以上,由几座大山绵延相连呈现“W”型,是全县有名的“旱山村”“高山村”“贫困村”。然而,对该村5组贫困户陈向庭来说,今年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陈向庭的愿望很简单,年初修建的上下山碎石路铺成水泥路、吃上干净的水、再养上几头羊。“随着上下山公路的修建和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这些愿望今年可能一一变成现实。”说话间,陈向庭脸上泛起了笑容。

一条路 连通山上和山下

近日,记者顺着山路而上,来到了伏岭村。伏岭村村民大多靠种地为生,全村人均年收入仅1500多元。村上共有7个组,除1组外,其他组的村民都居住在山上。

当天,记者在距离伏岭寨山下1公里远的1组看到,大多村民家都已建或在建2至3层的小洋房。记者继续前行,但见一条宽5米左右的碎石路像一条长龙“爬”上了山顶,在伏岭村伏岭寨山山顶,该村75岁的陈向庭正挽着裤腿在一块水田里查看移栽稻秧情况。“以前,上下山只有一条不足1米宽的小路,路上全是石头和荆棘,行走十分困难。”陈向庭告诉记者,山上村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都是每隔两三个月下山,去镇上买足了背上山来。修通下山公路成了村民的迫切愿望。

“去年,我们村被县上确定为‘扶贫村\’,镇上积极整合农田、水利、国土、交通等资源和资金,对村上制定了扶贫规划方案。今年方案就开始实施了,首先要修通伏岭寨上下山的3.6公里公路。”陈向庭介绍,去年底,该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村民先自筹一部分资金,然后向上申请国家补贴,首先解决修路的问题。

“虽然经济都较困难,但提出修路的计划时,大家都非常积极,踊跃筹资筹劳。”陈向庭说,今年春节前,终于修通了一条宽5米的碎石路。多年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村民们纷纷欣喜地下山购置年货。

量身制定产业规划 一对一帮扶实施***

记者采访中发现,村民家里的房屋大多很破旧,但田地却几乎没有撂荒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六七十岁的留守老人。”伏岭村村党支书黄开信告诉记者,由于该村干旱缺水,村民有时候吃水都困难,种地只能靠天吃饭,收成很不稳定。路修通后,该村紧接着启动了“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目前已建起了3口蓄水池,既能解决村民吃水问题,还能兼顾庄稼灌溉。

采访途中,正巧遇到杨家镇镇干部和伏岭村村干部到村民家中走访,规划全村养殖业发展。伏岭村的山上植被茂盛、通风条件好、气候宜人,适合发展养殖业。“像陈向庭这样年龄大家里又没有年轻劳动力的老人,村上建议他养羊;村民陈朝官儿子在家、劳动力强,根据其意愿养猪。”黄开信说,目前,镇政府和村委会正在与外地一家大型养殖企业商谈,计划引进业主发展养殖业。为此,镇、村干部必须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村民意愿并根据每户村民实际,量身制定不同的养殖方案。

“镇上40名镇干部还与该村40户贫困户开展了‘一对一帮扶,手牵手服务\’,按照‘一园、一池、一圈\’的***模式,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据黄开信介绍,今年镇上将在该村实施一批扶贫项目:将上下山碎石路铺成水泥路,一改过去没有“路”的历史;实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居民走半个小时山路挑水的饮水困难、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危房、老旧村屋,让村民住有所居;新建村级卫生室,方便村上老人及时就医看病;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养殖产业,破解村民靠天吃饭、村上无产业无致富路子的贫困局面。

新闻推荐

胡小琴的田野情怀:带动更多人返乡创业

●邹文虎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白净的脸上随时都挂着笑容,银灰色T恤、宝蓝色牛仔裤配上运动鞋……初见胡小琴,是在蓬安县罗家镇的街上。仅凭这身装束,恐怕你很难想像得到,这个充满时尚气息的女人,是...

蓬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蓬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