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建公益渡口 船工获经济补贴老渡口也有“春天”
●邹文虎 胡照明
昔日,在嘉陵江纵贯而过的蓬安县,渡船曾在交通运输史上写下过厚重的一页。如今,随着一条条公路的通车,一座座桥梁的投入使用,沿江的水路交通逐渐被陆路所取替。1月9日,记者沿江而行,找到了几位长期坚守在嘉陵江边的老船工,了解这些渡口的兴盛与衰落。
今年59岁的刘正成是三坝乡郑家坝村人,他告诉记者,他以前是一名纤夫,“那时,我们在沿江两岸拉船,上至广元、下至重庆,一年要走好些趟。”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1980年,刘正成到当时的渡口管理所考取了船舶驾照,成了正源渡口的一名渡船驾驶员。“在那个年代,排队坐船过河的人络绎不绝,特别是逢场天,我们渡口的7艘船根本忙不过来。”刘正成说,当时的三坝乡不逢场,也不通公路,当地村民要买卖个什么东西,都只能坐船到与三坝隔江相望的正源镇去赶场。
“兴旺的时候,我们一天差不多要渡三四百人。”说起这些,射洪铺渡口的老船工李四海容光焕发。
李四海从1992年开始驾船行驶在射洪铺到县城的航线上。“我是从开挂机船开始的,经历过牙箱式的小机船,现在是电喷式启动的机动船。”李四海向记者描述昔日的辉煌,当时,这条航线途经几个乡镇,中间要停靠好几个码头,人们从各地涌向县城。“最繁忙的时候,我们一艘船一天要跑四五个来回。”李四海说,那时,天不亮他就要起床,收拾完毕就连忙赶往渡口。
“当时,我们要上街卖个菜什么的,都选择坐船。当时,蓬安的嘉陵江大桥没修起,坐客车也要到锦屏过轮渡,挑个挑子,上下车都不方便,还不如坐船。”家住胡家浩渡口附近的李老汉说,当时,大多数人去县城都要坐船。
据居住在县城老码头附近的老人介绍,当年,老码头非常繁华,除了过往频繁的舟船,岸边做生意的人也很多,卖布匹、盐巴、篾货的摊点到处都是。
随着公路网络的逐步完善,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而沿江渡口也因为陆路交通的发展,渐渐进入没落期。
1月9日,在利溪渡口,记者寻到了停靠在江边的两条铁船。绿色的船身已有些斑驳,棕红色的甲板不过两米来宽,它就这样静悄悄地泊在岸边。
走进船舱,里面空无一人。在驾驶舱打盹的驾驶员姚昌文看到记者,以为是来客人了,连忙招呼记者坐下,说是稍等一会儿就开船,万一能再来两个人,他也少损失点。
“原先,村里人搭船去对岸耕种,时不时还有外地人来这儿过渡抄个近道,曾经热闹了好些年。”年已六旬的姚昌文说,“现在,村里好多人买了摩托车,有的还有了小汽车,加上公路四通八达,坐船的人越来越少,这渡口也就越来越没用了。”
记者听姚昌文讲了一个多钟头的故事,愣是没等到一个船客。
“现在,往返一趟最多只能载到20多名乘客,这根本就无法维持基本运转。”李四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射洪铺坐船到蓬安县城,每人收费5元,假如每次往返载20名乘客,可收费100元;他的这艘机动船一个往返的油耗至少要70元,加上船只的磨损和正常维修,以及驾驶员和水手的工资,可以说是入不敷出。
“以前,我们从县城出发,还可以搭载油坊沟的村民。现在,随着百牛渡江景点的开发,沿江修建了公路,我们只好放弃那个码头。”水手李帮超接过话茬说,这些年,他们大部分时候是亏本的。
“其实,在嘉陵江这条航线上,要想完全取消渡运,那也不太可能。”李四海说,在蓬安,很多人的住房沿江而建,当他们到公路乘车需要走一段路时,很多人愿意选择坐船出行。
一方面是亏本经营的船主,另一方面是离不开渡运的两岸居民。为了缓解渡工的生活之忧,蓬安县委、县政府于2014年4月启动建设公益性渡口,由政府安排财政资金,保障公益性渡口渡船和安全设施的维护、更新,对公益性渡口工作人员给予经济补贴。
“这下好了,我们将船卖给政府,再从政府手里获得经营权,每月能领到政府给的补助,我们开起船来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利溪渡口的船工吴广喜说,他平时载客的收入可以用在船只的维护和运行上。
据了解,蓬安县建起了11个公益性渡口,将原有资源进行整合,政府以3000元到20000元不等的价格,收购了这些渡口的18艘船,选取船况好的12艘船,重新投放在11个公益渡口,船只的所有权归属辖区政府。再由当地政府与海事部门联合选聘技术过硬的资深船员,在各渡口从事航运,由县财政给予每艘船每月2400元的经济补贴。
新闻推荐
"target="_blank">"target="_blank">●刘永红王陈蓬安县地处嘉陵江中游,境内89公里河道宛如一条玉带。今年初,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蓬安相如湖以其不可复制的库塘———沙洲复合湿地生态系统,跻身国...
蓬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