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刍议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心理机制

南充日报 2015-01-16 19:58 大字

1月6日上午, 由蓬安县教育局和县教研室联合组织,金溪督导办协助的送教下乡活动在鲜店小学顺利开展。该县教研室人员与来自金溪片区各校的同科教师一道,现场观摩了由县内课改新秀提供的初中英语、数学,小学语文、数学共四堂课改高效课堂模式(以下简称“高效模式”)复习课,然后分组对课堂进行剖析总结,理清其成败得失,讨论高效模式在不同学情下的具体应用。教研室一行还对鲜店小学的教学环节进行了检查和指导。

激情演绎

复习课原来可以这样上

窗外寒风凛冽,室内春意正浓。四位课改新秀运用高效模式将原本看来乏善可陈的复习课演绎得精彩纷呈,学生如痴如醉,听课教师暗赞不已。金溪小学汤洪梅老师下课后说:“高效模式在复习课上的具体运用对我来说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今天听了这堂课,有拨云见日的感受!”

热烈讨论

各抒己见为求真知

课后,全体与会人员分组进行了评课教研活动,对这四堂课的各个环节进行剖析研讨,不光指出对自己教学工作有借鉴学习的亮点,更要挑出存在的不足。

老师们面对领导、面对专家既能沉下心求知若渴,又能据理力争阐明观点。鲜店小学的魏毓明老师直接指出本堂课(初中数学)采取的方式与学情不匹配,容量过大,缺乏必要的例题演示和及时的巩固练习,教学效果不明显。

课改忌生搬硬套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蓬安县教研室领导在听取大家的发言后,在总结会上从六个方面寄语金溪片区各学校和教师。第一,农村学校要根据本校本班具体学情选择合适的教法。采取模式要先“死”后“活”。要从简单套模,逐渐过渡到灵活变通运用模式,而不是假高效乃至于无效。第二,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新教材需要新的教法学法,教师要带领和引导学生去享受发现新知、形成能力的过程。第三,教师要坚持不断地优化教法和学法,提高效率。提倡在上班时间内能够高效率地完成教学工作,闲暇时间可以享受生活的快乐。不鼓励蛮干苦干,那样虽说精神可嘉,但也表明方法落后,效率低下。第四,各个学科组要加强教研活动,要把平时遇到的知识方面、方法方面的问题多交流、多讨论,以此促进教育教学的进步。第五,教师要多关心、关爱学生。爱才是贯穿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任何时候都要着眼于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而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第六,要把教学环节工作扎扎实实做下去。教育教学需要一定的载体,要踏踏实实进行,不能急功近利。希望各校要按照县教育局和督导办的要求,向管理要质量,向细节要质量,向深化课改要质量。 (韦泽勇)

到过很多家长有这样的抱怨:孩子以前挺懂事的,可大了就变得不

爱跟父母交流,也不怎么听父母的话了;特别是上了高中,在孩子心里,老师都不再是权威。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孩子的逆反心理在作祟。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生活萎蘼等,逆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所以,我们要重视青少年在成长中表现出来或轻或重的逆反心理。□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 蒋 文

所谓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非凡态度。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或和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简单来说, 青少年存在逆反心理是因为客观上有需求。这种需求主要是想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想知道“为什么”,一个是想知道“怎么做”。

逆反心理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演变的结果。高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逐渐丰富,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得不到父母的理解,甚至遭到反对,因此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但这个时期的孩子,其自我控制能力又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表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

这个时候的家长往往会出现这样两种心理: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此时,如果父母因不了解子女在青少年时期心理、生理的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到头来是治标难治本,甚至反而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非凡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其中,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在对态度的功能中, 认知主要是对逆反心理起预备和导向功能。这是因为,无论什么人(不包括思维不健全者)怎样熟悉某一现象或新问题,在其心理上都具有一定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这些稳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认知,支配人们对某一现象或新问题将要采取怎样的做法, 即是拥护、支持、顺从态度,还是怠慢、反对、逆行态度。

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个构成要素,主要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决定的功能或是直接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当理解把握了某一信息或观念,一般会感到一种满足、充实和愉悦;而对不理解的信息和观点,一般会感到迷惑、焦虑和烦忧。将这些对新观念、信息的情绪感受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存储的知识内容、 态度加以比较,当原有的不良情绪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时,不良情绪就会愈加强烈,从而导致产生去抵制有关教育管理的内容和信息的行为意向。当这种意向倾向越来越多时,逆反心理就会逐渐转化为一种逆反行为。

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的第三个构成要素,在逆反心理中是显而易见的,它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预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功能的影响。 充分认清逆反心理的构成及其功能,不但能加深我们对逆反心理实质的熟悉,而且对我们寻找解决策略,并有效地预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具有很大的意义。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一般原因

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主观因素———青少年时期非凡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非凡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超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这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这一点在本文第一部分已经介绍,此处就不赘述。

2、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有不自觉的“心理断乳”的需求。青少年性特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 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需求,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

3、教育方法的欠缺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过程中,主要是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行为的欠缺。具体来说,很多教师和家长认为学生成绩好就是教育成功,所以,很多时候就不尊重孩子,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此外,一些教师在对待差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容易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我们施教内容的老化及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

4、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 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 置身其中的个体青少年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 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5、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 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个别网媒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它们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

四、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

通过前面对青少年逆反心理活动和机制以及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加强教育者指导思想的转变,充分尊重被教育者。从形式上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一对矛盾性的存在。但从实质上看,这两者也是一致的,因为我们的目的或目标都是让被教育者健康成长和发展。甚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我们的指导,教育者教育指导的功能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发展能力方面实现。正确解决这一关系, 在我们的教育思想上做到尊重青少年,进而就会减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同时要提倡自我教育, 引导青少年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 这就是要求青少年要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规划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发展或完善自己。

2、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有心得,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 假如教育者能在感情上和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就会起到淡化或消除的作用。

3、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要掌握好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平衡性这个规律,不失时机地帮助青少年克服消极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与青少年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以诚相待,以身作则,杜绝出现“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情况发生。教育者要注意爱护和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导,坚决反对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形式对待青少年。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

同样,家长也要学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积极地教育孩子。

4、加强同辈群体交往的指导。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功能。 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 扩大的有效手段。其中,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者有效控制和指导,则更是必要的。

5、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要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不能将青少年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 而要让他们置身社会,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笔者认为,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承载成功之船的海水,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可能性则是极大的。也就是说,对于青少年逆反心理处理得当,则会使青少年顺利地完成这段特殊时期的心理成长,把青少年从逆反的鸿沟中拉回来,反之,青少年则会坠入犯罪的深渊。

新闻推荐

举办农技培训

(邹文虎)1月22日上午,蓬安县特色骨干产业柑橘专业技术培训正在举行。据了解,此次培训为期7天。该县农牧业局聘请中国柑研所研究员,为柑橘种植大户授课,培训柑橘新品种发展趋势、冬春季果园整形修剪及花...

蓬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