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梅爷爷梅爷爷蓬安县金溪镇顺江村一群小孩围着一位

四川日报 2012-05-04 18:54 大字

“梅爷爷,梅爷爷!”4月23日,蓬安县金溪镇顺江村,一群小孩围着一位老人不停地叫喊,老人则笑眯眯地拍拍孩子们的头说:“好了,现在该开始练功了。”

老人名叫梅质林,是一名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烈火遁人、咽喉挂印、鼻梁挂火盆……他表演起来游刃有余。为了不让民间绝技失传,这位66岁的老人在迟暮之年,组建起娃娃艺术团,要将毕生绝活不遗余力地传下去。

□郭安平 本报记者 陈四四 文/图

30年前组建私人杂技团

梅质林家住蓬安县金溪镇顺江村。11岁那年,河南一家马戏团到镇上表演,他觉得很有意思,便偷偷跟着马戏团四处漂泊去了。8个月后,又脏又瘦的他又偷偷跑回了家。

转眼到了18岁,梅质林应征入伍。因为他爱好文艺且有一定功底,有幸被部队文工团教练秦艺川发现,成为一名文艺兵。秦艺川精心指导梅质林学艺,梅质林的魔术和绝技水平突飞猛进,掌握了火车头分身、烈火遁人、咽喉挂印等绝技。4年军旅生涯结束后,梅质林又回乡务农。

那时农村比较穷,村里很多人都来找梅质林学艺,想出门挣点钱,于是,在1971年,他开始招收学员组建起“梅质林杂技团”。梅质林说,当时,全国私人组建的杂技团只有4家,他的杂技团算是开了全川先河。

杂技团先后排练了杂技、魔术、曲艺节目近百个,他们走乡串户、四处演出,南充、绵阳、成都、重庆及湖北等地都有他们的身影。就这样坚持了10多年,杂技团也发展到30多人的规模。

渐渐地,梅质林想回乡过稳定的生活。1984年,梅质林解散了杂技团,徒弟们有的进了县川剧团,有的则到外地发展。

拜师学艺的小朋友踏破家门槛

如今,县上有文艺活动时,便请梅质林去演出;没有演出时,他便和妻子一起耕种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或一起制作演出服装。

绚丽多彩的演出服,常常吸引村上的孩子到他家去观赏。去年7月,邻家4岁小女孩何岭峰到他家看见一件非常漂亮的服装,听说是表演变脸用的,便天天嚷着要跟梅爷爷学艺。看着小女孩渴求的眼神,早已不招收弟子的梅质林最终答应了孩子的请求。

除了教小女孩练习基本功,梅质林还传授她变脸等绝活。小女孩很有悟性,没多久就掌握了变脸诀窍。去年11月,“亚洲国家发展(减贫)理论与实践”研修班到蓬安县调研,县上专门组织了一台文艺演出,何岭峰表演的变脸,技惊四座。周围的小朋友和家长好不羡慕,前来向梅质林拜师学艺的踏破了他家的门槛。于是,梅质林决定办一个娃娃艺术团,让民间绝技能传承下去。

在隔江相望的金溪镇租场地,买来音响、道具和服装,去年底,梅质林娃娃艺术团成立。这次,他收了15个孩子,最小的两岁半,最大的9岁。“每天要进行一个小时的基本功练习和一个小时的舞蹈戏剧练习。”梅质林说。

梅质林性格直爽,嗓门大。训练时,孩子们都怕他。可训练课一结束,孩子们却又喜欢围着他转,“梅爷爷梅爷爷”地叫个不停。孩子们最喜欢看梅爷爷表演绝技,“以后我们也要像梅爷爷这么厉害。”孩子们说。

新闻推荐

这重要那重要党建落地最重要这关键那关键群众受益最关

“这重要,那重要,党建落地最重要;这关键,那关键,群众受益最关键。”11月2日,蓬安县两路乡党委书记胡晏波感慨地说,“找准载体,扎实开展党建工作不到一年,群众上访率减少了90%以上,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满意度...

蓬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蓬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