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邹渠小农水建设排除了最后一公里的卡脖子之忧

四川日报 2012-02-02 19:35 大字

□本报记者 邹渠

小农水建设,排除了“最后一公里”的卡脖子之忧,深受农村群众欢迎。在南充市的蓬安和高坪等地,记者见到当地群众以极大热情投入水利建设之中。

“不再愁水满田跑”

1月28日,沿着一条刚通车的乡村水泥路,记者来到蓬安县睦坝乡三垭村。

这里是蓬安县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一个重点区域,节日的临近并没有影响工地的喧闹。

自去年11月开工以来,村支部书记郑邦志就常到工地上转悠。他告诉记者,这里属于升钟水库灌区,本来在春灌时有升钟水,由于村里的农毛渠自1991年后就一直未整治过,灌溉时水库来水就“田过田”,既要跑水土,又要冲田坎,群众怨声载道。这次县上安排小农水建设,三桠村这一片也成了项目区。根据安排,村里新建整治渠道4公里,山平塘、石河堰各2处。“虽然国家有补助资金,工程算下来全村人平还是得集资300元,这个数不小,但群众非常踊跃,积极投工投劳。”郑邦志对记者说。

10组的李作文与唐富权等村民在工地上推着独轮车运送石料,“这渠道早该修了。你看边上那块田,就是因为长期水乱跑泥巴淤积,那家人干脆不种了,荒了好几年。渠道建好后,水归了路,我们的庄稼也好种。”李作文说他们几个已在工地上干了1个月。郑邦志告诉记者,目前,工程正在加紧建设,“4月份就将完工受益。”

据蓬安县水务局人士介绍,去冬以来,该县突出淹没区、旱山区、升钟工程灌区三大区域,统一规划,统筹实施农建项目。目前全县动工各类水利工程2865处,投入资金1.11亿元。在小农水建设项目中,通过“以奖代补”,引导乡村群众集资投劳2690余万元。

“啥时能修我们组”

1月29日下午,南充市高坪区南江乡石桠口村的一座小山岗上。2台挖掘机不停地伸缩着长臂,不大功夫,一口蓄水池的毛坯就已形成。

村支部书记龙远胜在现场指挥着挖掘机,这时,该村1组组长杨定素找来了。“龙书记,我们组哪个时候能安排项目?”“只有再等等,看下一轮行不行。”

其实,他们之间的这种对话已经进行了好几次了,但杨定素就是不甘心,多次找到龙远胜磨嘴皮。

龙远胜告诉记者,该村是磨尔滩水库灌区。本来灌溉水源有保证,就是因为农毛渠这些“最后一公里”的小渠道卡了“脖子”,村里用水长期困难。去年下半年,村里争取到小农水建设项目和农综改造项目,对水利基础特别是渠道进行“大手术”,要整治新建渠道4公里,新建蓄水池8口。项目下来后,全村5个组安排了4个组,唯独1组因地形原因未安排上工程,于是杨定素他们经常来找,要求安排项目建设。

谈话间,在工地负责技术的区水管站站长张永辉来了,他已在工地上呆了3个多月。老张告诉记者,这一片的水利建设动工涉及5个村,主要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基础。5个村均是磨尔滩水库灌区,需新建、整治渠道57公里,新建蓄水池60口、山平塘4口。目前渠道工程已完成37公里,蓄水池已建30口,山平塘任务已超额完成。“这几个月,我们区水务局派出几个工作组蹲在工地,吃住都在村上,主要是负责技术指导与质量监督。”

据了解,高坪区的小农水项目建设正推进。到目前,全区新建整治山平塘、石河堰31处,新建蓄水池279口,新建渠道132.11公里;整治渠道27.93公里,完成总投资2858.41万元。在小农水建设中,群众的积极性高涨,自发投入资金大搞建设,到1月中旬,全区群众自筹现金和投工投劳折资达1200万元。

新闻推荐

南充市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推进会在蓬安县举行本报

3月28日,南充市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推进会在蓬安县举行。本报南充记者站、南充日报、南充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发言。南充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喻小广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切实将群众...

蓬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蓬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