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女教师为留守孩子搭建一个家
●李果 曹伯同
南部县碾盘乡小学,有这样一位教师,在同事眼里,她是做事利落,言行举止丝毫不让须眉的“好姐妹”,在留守儿童心中,她是无微不至的“好妈妈”。她的名字叫敬春艳,5月19日,记者采访到了她。
努力让孩子们有所改变
2008年冬季,学校举行运动会,敬春艳将班上一名女生马欣(化名)选出来参加短跑,随着孩子们纷纷冲向终点,马欣却是一瘸一拐地向终点挪去,跑步的姿势引来了周围学生的哄笑。幼儿班的老师告诉敬春艳,孩子性格很内向,产生了极大的自卑,紧张了才会那样。从此,她便十分关注这个“奇怪”的女生。
“三年级时,马欣过生日,我送给她一张自己动手做的贺卡,她就感动得哭了。”敬春艳说,那一次马欣告诉她,自己是第一次收到生日礼物,她很感激敬老师。敬春艳轻轻地为她擦去脸庞的泪水,和孩子们一起为她唱响了生日歌,马欣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后来的一次课堂作文小练《我的妈妈》,更让敬春艳吃惊不已,全班只有马欣一个人写《我的爸爸》。问她原因,她却把头低得很低,站在旁边的一名学生小声说:“老师,她妈妈是疯子。”虽然声音很小,但大家都听见了,她一巴掌打在那个学生脸上,那名同学哇哇大哭,而马欣却早已跑远。这一次,敬春艳萌发了一个念头,不让马欣再次受到伤害,自己必须要去做详细的家访。
家访中,敬春艳了解到,马欣的家里有患精神病的母亲和年事已高的老奶奶,父亲和姐姐都在外打工,每年春节才回家一次,平时家中的一切都要依靠马欣一个人照顾。“孩子并不认可眼前这个妈妈。”敬春艳说,那时,她知道了孩子身上是背负了怎样的压力,需要得到的不仅是关爱,还要学会感恩、寻找自信。从此,敬春艳便抽出更多时间陪马欣聊天,在节日里让马欣用她手机给远在异地的父亲打电话,主动让马欣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等,慢慢地马欣的心结被打开了,生活中露出了更多的笑容和自信。
据敬春艳介绍,在她所教的学生中,类似马欣的情况太多了,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父母外出打工等,大多数孩子都跟着爷爷奶奶,少了心理疏导,少了约束和管理,很容易出现问题。
为此,敬春艳总会定期组织一些班级活动:生日组织互赠小礼物,感恩节为父母写封信,书写周、穿戴周、文明礼仪周等行为习惯养成“周计划”,组织学生开展野炊,她尽量多地让孩子们参与到集体活动中,让孩子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并通过师生互写书信等方式,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和内心想法。“好妈妈”和“坏妈妈”
敬春艳和老公在县城按揭了一套住房。“我也渴望进城的生活,也想在县城工作。”敬春艳说,但她发现自己离不开这所学校,离不开学校的孩子。
敬春艳告诉记者,由于夫妻二人都在这所学校任职,他们只能将8岁大的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而他们则只是每周回家看望一次。“我的娃娃都成了‘留守儿童\’,有时候觉得自己欠孩子的太多。”说到这里,敬春艳的眼里泛起了泪花。
敬春艳说,因为父母的身体不太好,孩子每天只能独自搭乘公交车上学、放学。看到别的父母都能接送孩子,她的孩子也曾多次问:“妈妈,您什么时候能来接送我啊”,这时,敬春艳总是笑着告诉孩子:“下一次,下一次妈妈一定能”,但至于究竟什么时候,其实她也不知道。
对此,孩子对敬春艳也多了许多抱怨:“妈妈,您为什么对他们比对我还好?”“妈妈,您是不是不爱我啊?”“我不相信妈妈,因为您是个‘坏妈妈\’,总骗我”…… 每当孩子这么说,她总会禁不住落泪。
“亏欠自己的孩子太多,不知道怎么去弥补,但这里的孩子们,却让我有超过一万个理由要留下来。”敬春艳说,也许和城里的许多学校相比,乡村小学的生活条件可谓清苦,可她愿意为了她的学生,一辈子在这里扎根,守护他们的梦想。如今,孩子们已然把她当成了“好妈妈”,有啥事也愿意和她分享。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双早实习生伍罗文博廖伟家住顺庆区西城街道新生街社区,第一次相见,人们怎么都无法把这个“80后”男孩与“老公益志愿者”联系起来。然而,他不仅常年坚持参与献血活动,还从2014年起,先...
南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