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口头禅

南充晚报 2019-10-30 00:53 大字

吴颖(蓬安)

老家蓬安天成乡, 以前称作大成。“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于小地名“酒醉岩”的山包上,遗有民国时士绅私立的大成学堂,是天成小学的前身。

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便有人争着抢着要来。来了,就哭。别说“城”,连个集市也没有。举目望去,非山即沟。抬腿行足,总不过绕山纡水。

人皆信奉一句老话:变了鳅鱼,莫怕泥糊眼。于是南来北往,买进卖出,无不拼着腿脚上的功夫。一双脚板,俨然天生铁铸。脚板,即脚掌。我们那一带口音重,方言土语多。平日里光着脚,赤脚大仙游走四方,却将家人一针一线纳的“千层底” 压在箱底, 权作逢年过节走人户时撑门面充斯文的行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少了花钱置履制履的负累,叵得一双受之父母的肉鞋,任盛夏日炙隆冬霜严,才显得本事。

父亲的脚板,已然平板一块。厚厚硬硬的,寻不得常人圆润的弧线。一圈老茧,沿脚板横出,宛如旧式布鞋的鞋边,却似石料场锤打得钢铁翻卷的钎头, 又像惊讶的人吐出的舌尖。

那双脚板,该是走过多少路呀。

常有老辈夸耀,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父亲却不。父亲只是说,长起脚板不走路,何不该搭到肩膀上歇凉。寡言的父亲,常常把它挂在嘴边。似乎,舍此再无话可说。有识文断字的好事者, 将其嘘笑为父亲的专属。名之曰:口头禅。

那年月,日子紧巴。家里用度,大抵指着鸡鸭米麦。 去集市赶场, 到哪儿都远。近的会龙场,往返30多里。我和父亲一起去过长乐,60里。那里的竹篾器很有名气,集市也大,宜于讨价还价。扛一捆竹子百十斤重,同比其他市场,总能有一两元钱的利好。父亲说,值。

其时南充到蓬安的客车, 是过长乐过新园的。从新园到家,10多里地。一条毛坯路,时断时续的。无论怎么说,也比绕山绕水省力省事。奈何以父亲的固执,仿佛除却山路再无他途。

毛坯路是上世纪50年代修的公路。开山放炮,片石铺路,没有人叫苦喊累。隔着河,人与人相望,一声长息。踩着不知年代的跳磴子石,来去往返。深秋时节,满树橙黄亮堂得片片绿叶无地自容。母亲却愁,收柑橘的车进不来。父亲便一担担地,走毛坯路往外挑。每天,三个来回。

记不得哪一年, 供销社借破庙的一角开了个代销店。村里的一个代销员,从那条路出从那条路进。一担担地挑进来,再一点点地卖出去。

1999年秋,代销员生病住院。赶巧细雨连绵,两个月不开天眼。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守的老老小小,吃盐都成了问题。村党支部召开党员会,讨论救急的办法。十来个人围坐着,看扯天扯地的雨憋得人透不过气来。

父亲拔得头筹。年过半百的父亲,算是里面的“少壮派”。村党支部书记说,那路不好走得很呀。 也有拿父亲的口头禅打趣的。父亲说,起脚就是路,怕啥。

赤脚走路,却有两怕:怕山路陡滑,脚趾抠不住地。怕玻渣瓦砾,伤脚。久雨后的毛坯路,烂泥里片石齿利牙尖。泥浆厚,穿鞋也没用。不利索不说,走不了多远,鞋也废了。与片石的“切磋”中,父亲的脚板以毫厘险胜,却被划出了伤口。 担心伤口感染会很麻烦,赤脚医生特别嘱咐父亲静养观察。 闲着时,父亲更显沉默。 天放晴后, 他慢慢移到山嘴嘴,愣愣地望着毛坯路。年复一年地,毛坯路就那么一成不变地靜卧着, 如点燃期冀的灯火。纵使为田边地角争嘴动粗,也没人敢动它一锄。可是那一次,怕是真的伤着父亲了。

国家出钱,建桥修路。初时听说“通乡公路”,父亲是懵懂的。及至毛坯路一天天一段段地铺上柏油,犹是恍惚的。接踵而至,是亢奋的弟弟从深圳驱车而归,还带着家人绕马鞍阆中金城山一路风光。下车后,弟弟那得意时喜欢大嘴巴乱说的毛病又犯了,直戳戳地拿父亲的口头禅开涮: 路好车脚板快,人脚板搭到肩膀上歇凉啰。我听着不由心里咯噔一紧,生怕父亲不认黄。回头看他,像没有听见似地,正咧嘴笑。

有时逢场天,父亲也会出去转转,老哥们凑个热闹。道路通达,坐车方便。难得的是,现在好久没听到父亲的口头禅了。

新闻推荐

央视纪录片《薪火相传》聚焦阆中红色文化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张晓东莫子君)10月20日,笔者从阆中市委宣传部获悉,中央电视台百集纪录片《薪火相传之挺进川西》阆中拍...

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阆中,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