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鲁与“五斗米道”
王印明
“维天有汉”的汉中,“前控六路之师,后据西蜀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古道交错,关隘重锁,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张鲁在汉中“断绝谷阁”,以五斗米道“雄据巴汉垂三十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的“五斗米道”,统治汉中达30年之久。
张鲁(?—216),字公祺,沛国丰(江苏丰县)人,汉丞相留侯张良十世孙,五斗米道教祖张陵的孙子,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传人。
东汉末年,四方蜂起,群雄竞逐,督义司马张鲁受益州牧的刘焉委派,赴汉中剿灭苏固,张鲁从蜀地一路驰奔,出益州(今成都),走利州(广元),过羌州宁强,来到沔水境内时,宿命般地看到了走马岭,于是,张鲁便在此安营扎寨,筑石城,造军账,成为张鲁割据势力的第一治所,因此,走马岭也称张鲁城。
走马岭俗称烟洞峁,又名烽燧山,位于古阳平关西侧,为通蜀要道,是一道险关,更是一道雄关。后因它状若健马,又称白马山。它三水环绕,北浕水、南汉水,西沮水,东有阳平关,三水一关,地势显要,居高临下,东西绵延40里,好一派雄视天下的壮观山岭,雄踞一方不可逾越,自古就有“西陲重镇”之称。
东汉初平二年(191年),张鲁与别部司马张修联手,顺利完成了刘焉布置的任务,杀掉了汉中郡太守苏固,二张便在此传播五斗米道。然而,没想到,张鲁又杀掉张修,夺取了军队的指挥权,从此,便有了真正的实力,在汉中闭关自守,改汉中郡为“汉宁郡”,在走马岭上筑白马城,设天师堂,传播五斗米道,开始了他的行政生涯。
五斗米道,又称正一道或天师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五斗米道”是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再结合教化人心和治理社会的需要,只教自己信徒“诚信不欺诈”,深得百姓的拥戴。如果有人得病,则“自首其过”,让其坦白自己曾犯的错误,并设立“靖庐”,作为病人思过修善之所,以祈求获得康复。如果有人犯法,可以获得三次宽恕的机会,初犯修道路百步,再犯依然修道路百步,尽施薄惩;待到第三次犯错才使役处罚,应该是量刑适当。同时,创立义舍,置义米肉于内,免费供行路人量腹取食,避免浪费。在施政方面,尽管有些巫术、迷信贯穿其中,可毕竟体现了一个统治者兼教主的仁厚与胸襟。
有民谣赞曰:“张鲁称了王,年年谷满仓”。“张鲁坐汉中,通衢不遗金”,良好的社会影响,使巴人、番人以及周边的少数民族也纷纷响应依附。“关西发众奔者数万家”,没过多长时间,张鲁的教徒又增加了二三万人,而且政策稳定,决不朝令夕改,成为张鲁稳定社会,治军治民的有效组织保证。
三国初期,群雄蜂起,各怀心智,“三月,公(曹操)西征张鲁……。秋七月,公至阳平。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三国志·武帝纪》)。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大军围困张鲁城,因汉中人心所向,军民众志成城拼死抵抗,兵强马壮的曹操久攻不下,仍无可奈何。
世事盛衰兴替,变化无常。谁料,曹操正打算撤兵退军,不想林中千只鹿群受惊,黑压压一片向张鲁城奔去,张鲁守军惊呼大乱,曹操乘机调兵马反退为进,斩其将杨任,进攻卫,卫等夜遁,鲁溃奔巴中。
张鲁在逃离时,有人劝其烧掉财物,而张鲁说,那是我们大家的财产,烧掉就白白浪费,还是留下来吧,可以救济不少教徒,然后封好仓库撤离了。
曹操遂得汉中,张鲁就投降了。曹操念其宅心仁厚,治汉期间“主行宽惠,百姓亲附,深得民众拥戴”,又留下了大量囤积的财物,不但不责,反而迎回张鲁,拜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其五子皆封侯,且与曹操联姻。后世道教徒称张鲁为“张镇南”。次年,张鲁卒,葬于邺城(今河北临漳)东。当时,由于张鲁的降曹,五斗米道得以保存实力,继续在民间从事活动,其势力发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区。
仔细思量,张鲁在汉中的三十年生涯里,他对“五斗米道”情有独钟,不论是政治理想,还是精神脉络,都治理着人们的思想,说明很有管理手段和才能。特别是在东汉末年诸侯纷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情况下,他能够为百姓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庇护所,而且政策宽松适度,还接受手下阎圃的建议,没有谋划利用宗教的影响力来夺取天下,成为乱世之后投机的野心家,因而,其重大贡献和良好声誉流传至今。
新闻推荐
■南充晚报记者张驰文/图10月23日和24日,央视15频道《乐游天下》栏目以专题音乐风光片的形式,连续两天分两个时段,播出...
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阆中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