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曲艺在民间

南充晚报 2019-09-20 00:40 大字

□ 黄再林(顺庆)

曲艺,系口头说唱表演艺术。它溯之源长、植根民间,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曾经沧海,曲艺与其他姊妹艺术一样,于传承与发展中走向兴盛……如今, 众多稀有曲种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无可非议,一种艺术的兴衰, 并非只看其专业艺术的演变态势。时下,若把鉴赏的目光投向基层、投向民间,便会产生出难抑的兴奋和激情。

合着新时代的节拍, 新颖的文化热浪扑面而来。城市中,不计其数的群众文艺团队及其活动风起云涌。他们在“快闪”的群体中释放激情,在“文化角”前沿阵地展现风采。

老少爷们儿倾情投入、说唱演绎,依旧眷恋川北曲艺,即便是土得掉渣的曲种,仍难以割舍。快板、金钱板、清音、车灯、盘子、连响、竹琴、方言等,异彩绽放。有的自编唱词套用传统曲牌, 说唱秀美家乡, 如车灯《游西山》《大美嘉陵》、连响《赞滨江》、盘子《南充风采南充人》等;有的队伍阵容不凡,将脍炙人口的经典原汁原味搬上舞台,如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断桥》《小放风筝》等。回看基层乡镇,大凡文艺演出,节目虽五花八门,但曲艺类相声、谐剧、方言、双簧、快板有增无减。放眼川北艺苑曲坛,阆中的竹琴、南部的评书、蓬安的金钱板、仪陇西充的音乐快板等, 频频亮相于群文舞台、旅游景区。诸如此类现象,正如群众所说,川北曲艺又回到了民间。

曲艺在民间。 翻阅川北曲艺的春秋史料,综观各类行当的知名演唱者,无一不是地道的民间艺人。 他们有的走上了专业舞台,有的则终生与“原生态”相伴,世代从事民间演唱的职业。 从川北金钱板泰斗冯治国,到飞刀花鼓刘素珍,从知名评书艺人唐方、曹林、袁绍成,到竹琴艺人郑青山,以及荷叶李永德、花鼓谭金玉、扬琴邓天然等,一大批名噪川北的曲艺艺人,都曾从民间走进茶社,从茶社登上舞台。

历经数十个春秋, 他们将青春和才智一点一滴地奉献给这片沃土, 在川北民间艺术的文献中, 留下了历史的记忆。 其中,“冯派”金钱板实至名归、独树一帜。尤其是他的门徒陈雪,多才多艺、天资聪慧,在传承高师技艺的同时,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把宛转悠扬的川剧曲牌,融合于手中的三块竹板与声腔之中, 将长篇唱段演绎得曼妙动听、声情并茂。 川北曲坛鲜为人知的飞刀花鼓,技艺堪称一绝。表演者口唱花鼓词、手舞小飞刀,双管齐下,功夫不凡。遗憾的是,此门艺术后继无人。

回首过往,笔者虽辗转梨园数十载,但对曲艺的专业与业余亦难辨清。当年的曲艺演出场地,艺人们都看好茶园。但凡鸣乐开业,常有各类曲种的艺人登台。有时挂牌为长篇评书, 临场又换为姑娘们的琵琶弹唱,一会儿清音鼓板台上敲、一会儿车灯锣鼓地响满堂。小舞台上艺人客串,极为频繁,非是同仁,谁也辨不清专业演员与民间艺人。

如实说,当年的曲艺队、曲协会、曲管组、曲剧团,一系列曲字头的组织,我曾经数年揣摩,才解悟出彼此的关系与职责(都与说唱曲艺相关)。 总和演职人员数以百计,往来切磋技艺、相聚交流频繁。在我看来,他们都是专业演员,也都是民间艺人,论水平, 谁都不差。 尤其那短小精悍的节目,至今还印在一代人的脑海里:清音《江姐上华蓥》、竹琴《三英战吕布》、荷叶《小莱打仗》、花鼓《山伯访友》、金钱板《焦裕禄》、评书《烈火金刚》等等。其中,当数长篇评书最为火爆,曾一度让老少爷们儿痴迷成瘾。

时光飞逝,岁月留痕。多少年后,在川北城乡茶社,仍有零星的民间说书人。若论口才,当然比不上李伯清的嘴壳子吃香。

新闻推荐

继子女为争房产 换锁不让继母进门

■南充晚报记者何显飞一对再婚夫妇,丈夫临终前立下遗嘱,将自己名下的一套房屋交妻子继承一部分,管理一部分,声明4个儿女...

阆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阆中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