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商周兴于汉代 驰名中国扬名海外巴象鼓舞:舞蹈的活化石
●王波
中秋小长假,阆中古城游人如织。热闹喧嚣的贡院广场上,阵阵鼓声铿锵激昂,10余名佩戴面具,身着古装的男子不断敲击着手中的皮鼓,并踩着鼓点声适时变换队形。这场正在展演的阆中传统舞蹈 “巴象鼓舞” 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历史悠久,被尊称为“舞蹈的活化石”。
历史悠久 古风犹存
67岁的李长炎退休前是阆中市文化馆群众文化部主任,从事“巴象鼓舞”保护和研究工作30余年。他认为,“巴象鼓舞”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地方志《华阳国志》记载:“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前歌后舞,以凌殷人。”李长炎说,《华阳国志》的记载充分证明了“巴象鼓舞”起源于商周时期。至公元前2世纪初,巴人帮助汉高祖平定三秦时再显风采,深得刘邦赏识。“巴象鼓舞”也因此被引入汉宫,成为宫廷舞。
据考证,“巴象鼓舞”是古巴子国国都所在地阆中的土著巴宗族人狩猎舞和战舞,是以打击兽皮鼓为表现形式的集体舞蹈,亦称“军傩”。因兽皮鼓面画的是巴人部落的图腾巴蛇或大象,故称“巴象鼓舞”。
“鼓声气势磅礴,妆饰古朴厚重。”在阆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邓晓东看来,“巴象鼓舞”最大的特色体现在音响和妆饰两方面。据悉,“巴象鼓舞”的音响主要由鼓、锣和呐喊组成,鼓点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敲击的方式主要有单击、双击和连续三击,用击打方式的变化来凸显鼓声的韵律和节奏。”邓晓东介绍说,锣音随鼓点起落,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舞者按照待战、征战、凯旋等篇章不断进行队形变换,过程中辅以铿锵呐喊声,其势动人心魄、催人奋进。
通常,一支“巴象鼓舞”队伍由10人组成,2人敲锣,8人击鼓。击打时有锣有鼓,锣响鼓敲,中途会有3处鼓点转换,均由敲锣人通过手势和抽锣来控制节奏或鼓点。邓晓东介绍:“敲锣人把左手的锣举过左肩敲打时,意味着这段鼓乐即将结束,鼓声就会较前面激越响亮;当敲锣人一锤定音时,八面鼓声也就戛然而止,余音袅袅,令人回味。”
舞者手持的“巴象鼓”为长木柄兽皮圆形鼓,鼓面直径约36至40厘米,柄长约80至120厘米。木柄贯通鼓身,上端露出约3至5厘米,下端则由舞者左手紧握,置于腰间,右手持长约60厘米竹鞭,用鞭端微翘处进行敲击。
“鼓面绘画主要以蛇、象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也融合了八仙等人物形象。这也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的特点。”邓晓东说。
“巴象鼓舞”的舞者为成年男女,头扎各色包巾,纹面或佩戴兽皮面具;上着黑色对门襟衣服,袒露右肩,腰扎白色亮带;下穿青色过膝亮腿裤,扎黑白相间绑腿;赤脚穿草鞋。步履行间,巴国勇士的形象跃然纸上,惟妙惟肖。
盛名远播 传承有道
从小便对“巴象鼓舞”深深着迷的李长炎,参加工作后不久便着手收集“巴象鼓舞”的鼓谱。走村入户,请教学习,他终于在七里马驰地区两位老人处,找到了几段记忆下来的鼓谱。按照简谱的形式,李长炎将这些鼓谱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后经过整理,形成今天沿用的“老牌子、冷锤、白鹤展翅和新牌子”4段鼓谱。
鼓谱有了,李长炎又开始为传承人的问题四处奔走。2000年,他招收了第一批近百名下岗工人作为学员。几乎每天,李长炎都会带领学员来到原文化馆剧场里,背诵鼓谱,学习“巴象鼓舞”表演技艺。
几个月的系统学习,学员们成功掌握了表演技艺。以此为基础,李长炎组建了阆中“巴象鼓舞”表演团。当年,队员们第一次走上街头进行展演,一时间,鼓声密布、锣音清脆,呐喊四起,气势恢宏。“感觉就像是一场盛会,市民赞誉声不断。”回想起第一次演出的场景,李长炎的眼中闪着精光。
此后,“巴象鼓舞”表演团更加重视巴人服饰、形象习俗、道具制作、队形变换、音响声光设计、室内外表演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并坚持常年排练演出,由简至难,不断提升演出档次。
“经过研究开发,表演形式更加多样。”李长炎告诉记者,改进后的“巴象鼓舞”表现形式有街头行进表演、广场表演和舞台表演3种。其中,街头行进表演经过创新,与阆中的三国文化紧密融合,打造成为“张飞巡城”这一经典旅游品牌,受到游客的追捧。
驰名国内的同时,“巴象鼓舞”又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扬名。2011年5月29日,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盛大举行。开幕式上,阆中“巴象鼓舞”一出场便引起轰动。“国外的同行被‘巴象鼓舞\’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节奏韵律所震撼。可以说是好评如潮,威震海内外。”李长炎对记者说。
2013年,“巴象鼓舞”登上湖北卫视《我爱我的祖国》栏目,实现了由现场表演到电视画面展示的华丽转身。
退休以后,李长炎一直致力于“巴象鼓舞”的推广和普及。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队伍也由最初的数十人发展壮大到300余人。李长炎告诉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和推广,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令他欣喜的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到“巴象鼓舞”的推广和普及中来。
新闻推荐
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阆中建立“一清四定”机制开启政策“绿灯” 为贫困群众就医减负
●邓斌刘鹏地处川东北低山区向川中丘陵区的过渡地带,阆中地势奥衍,部分农村群众居住环境较差,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严重。为深入推进精准脱贫工作,有效解决贫困人口基本医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