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曾经“人家勤机杼,织作彻黄昏”,如今能独立编织一幅完整丝毯的成熟技工不足百人———研究传承 让“东方软浮雕”重现昔日辉煌12月3日,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

南充日报 2014-12-10 18:41 大字

  • ●王斌

    昔日 “东方软浮雕”享誉海内外

    “在阆中,市民习惯把丝毯织造称为‘手工打结丝毯\’。”阆中市名城研究会学者李文明介绍,阆中蚕丝生产历史悠久,丝毯织造技艺是代代相传的传统手工技艺。《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子国盛蚕桑。”发达的蚕桑业促进了阆中丝毯织造的发展。自明朝起,阆中就出现了丝毯织造作坊。清中期,丝毯织造成为很多家庭的主要职业。

    12月9日,记者来到银河地毯有限责任公司。在编织车间,女工们正熟练地编织丝毯。“丝毯编织分掛经、过纬、打底栽绒、砸耙子和手工平毯等工序。”该市丝毯织造技艺传承人刘晓筠说,丝毯织造工序繁复,耗时极长。“毯背每米丝线道数可达1300余根,每平方米打结点达100万个。所有经纬线打结缠绕全由手工完成,精细度极高,一个成熟的技工每年仅能编织3至4平方米丝毯。”

    现年87岁的汤映芳老人从13岁起便跟随母亲学习丝毯织造。她说,民国时期,阆中有“薛家山水”、“张家花卉”、“大佛寺李家佛像”等著名家族丝毯作坊,经久累积,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风格并世代相传。

    清朝时期,一位阆中文人有诗云:“人家勤机杼,织作彻黄昏”,生动记录了当时阆中丝毯织造业的兴盛。位于古城的机房街见证了当地丝毯织造悠久的历史。“街道前列丝绸店,后传机纾声”,机房街由此得名。因邻近航运码头,历来为茧丝绸棉加工作坊聚集之处。据介绍,当时阆中丝毯销售分水、陆两路。“水运”通过嘉陵江顺流至重庆,再经长江运至上海。陆路则经剑阁、梓橦运至成都销售。

    1911年,英籍葡萄牙传教士盖士利来阆传教,张家丝毯作坊主赠盖士利6尺丝毯“富贵牡丹”一幅,后被盖士利带回英国收藏。1924年,阆中泰丰丝厂生产的“莲花牌”生丝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特别金奖。因用料讲究、技艺独特、生产周期长,阆中丝毯的产量较低,当时的购买者仅限于达官贵人。

    如今 成熟技工不足百人

    银河地毯公司副厂长杨淑芬介绍,经纬线手工打结密度极大,操作难度、精细度要求极高,织成的毯背细密紧实,直接决定了丝毯质量的优劣。

    编织成型的丝毯还只是半成品,技工根据织成的花卉人物图案,用左右片剪以开、片、剪、投等不同技法进行修饰,突出图案轮廓,使图案凹凸有致,呈现浮雕感。因此,阆中手工打结丝毯被国外专家誉为“东方软浮雕”,片剪技工被誉为“片剪皇后”。

    “丝毯图案古朴典雅,构图严谨,造型活泼新颖,具有较高的艺术、历史研究价值。”李文明说,丝毯织造技艺继承了地毯初始阶段的原始编织方法,体现出阆中当地蚕桑业的发展历史,融汇了中国传统的绘画造型艺术,累积成精妙独特的手工技艺。

    据了解,阆中丝毯先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四川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产品畅销英、美、日、德、韩等10余个国家。

    “近年来,国内市场销售比例逐年上升。”杨淑芬说,丝毯织造产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最为红火,当时的加工点遍布阆中城乡,从业人员达到1万余人。2000年以后,受现代化生产的影响和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制约,阆中丝毯在海外的销售市场逐渐萎缩。曾经辉煌的乡镇作坊逐一停产,人员流失严重。目前,该市大约有500余人从事丝毯编制。

    “丝毯织造技艺难度大,要求高,习艺周期长,是一件苦差事。”刘晓筠说,阆中手工打结丝毯织造技艺在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以家族传承的方式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工厂,多以师傅传帮带方式传承。如今,阆中市能独立编织一幅完整丝毯的成熟技工不足百人。

    银河地毯公司仍保留有一个手工车间,有木机50架、技工60名,年产丝毯总量不足2500平方米,传承着传统丝毯织造技艺。杨淑芬说,公司将进一步搜集研究传统织造技艺,发挥老技工“传帮带”作用,今后还将建手工织造技艺博物馆,让这门古老的织造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专人修脚 定期体检孤老优抚对象老有所依

    本报讯(邓斌杨徽)12月5日,阆中市光荣院请来修脚师傅,为该院老人洗脚、修脚。“修个脚舒服多了。”现年85岁的复员军人杨世发高兴地说,他住在光荣院10多年了,生活得很开心。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阆中市这个家。

  •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