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涅槃 书写“升级版”
旅游名城如何实现突破?阆中市着眼景城相融、产城互动,全域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本报记者 赵仁贵 王青山 张立东
昔日遍布阆中古城核心区的“醋泡脚”消失了——7月底,72家洗脚店全部搬出去。随之呈现的是按业态布局的丝绸工艺品、地方土特产、古玩字画、特色小吃等四大街区。这是阆中实施“名师规划、名企建设、名人参与”保护古城、建设老城、开发新城的一个最新动作。更大的举动是,在古城老城推进“景城深度相融”,在城市新区推进“产城互动支撑 ”,在全域范围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景城深度相融 做好“古”文章
阆中是全国四大古城之一,过去古城保护杂乱无章,产业布局“东拉西扯”,一度与国内另三大古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拉开了发展距离。如何在次级突破中夯实底部基础,从而成为川东北区域经济支撑点?这是阆中要解开的新课题。
谋定“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主战略,阆中把整个古城、老城61条街巷作为景区来打造。
这也是一柄双刃剑:“舞好了城市风生水起,舞不好愧对历史。”好在此前数年,该市已对古城核心区内的不协调现代建筑动了“大手术”,累积完成拆迁52万多平方米,搬迁了24家企业和3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到七江新区。现在,按照“城市景区化”发展理念,通过恢复道台衙门、文庙等标志性景点,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古院和春节、科举、三国文化特色街区,提升了古城核心景区品质。
如今,阆中已跻身全国古城保护开发第一方阵。30万城市人口中,有1/3吃上“旅游饭”,旅游综合收入目前已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4多。今年,阆中古城向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发起冲刺,目标直指“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休闲旅游城市”。
产城互动支撑 写好“新”作文
要写好“新”作文,阆中确定了“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主路径。
该市决策层很清楚,产业是新城运转的驱动力,没有产业,新城很快就会沦为空城、死城。行走阆中可看到,位于七江新区的张飞牛肉公司,除了货车,出入最多的是前来观光的旅游大巴。整座现代工厂就是一个3万多平方米的三国文化产业园。而“张飞牛肉”不是一家独秀,比邻生长的还有康美药业、加加食品、宜华集团等多家名企。“仅靠政策吸引不了那么多企业,打造一流环境才是不二法门。”阆中市委书记蒋建平说。招商竞争日趋激烈,单靠政策吸引客商已经过时,“最重要的是把创业环境放在第一位”。对好企业、好项目,舍得配置优质资源;对规模小、效益差的企业,则“惜土如金”。由此,投资30多亿元,占地30平方公里,高起点规划建设了七里工业园、江东工业园、火车站物流园,以及高速公路连接线经济走廊,形成“三园一走廊”优势产业布局。仅连接线经济走廊全面建成后,园区企业总投资可达100亿元、年产值突破200亿元,将成为阆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乡一体发展
挥就“大”手笔
依托“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阆中把古城作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将七(里)江(南)新区培育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际风水文化体验区,建设西部新兴的食品医药、轻工丝纺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阆中城镇及园区经济由此充满活力,同步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截至目前,该市整合优势资源所建设的肉牛、生姜、中药材3个“川东北第一市场”,采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形式,延长产业链条,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已建成年出栏5万头的肉牛基地、5万亩生姜基地、8万亩中药材基地,带动全市30万农民增收致富,全市农民年人均增收近千元。与此同时,有10万农民搬迁进七江新区,变身为城镇新居民。
在“特”字上找到支撑,在“优”字上突破扩张,阆中发展呈现出一根清晰的逻辑线:把古城的比较优势放大到极致,从而用好环境引资引智;把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互动支撑做扎实,为此解决“人”的城镇化难题;把依托工业、城镇来反哺农业、带动农村运作到位,推进了现代农业,逐步转移富余农民进城就业居住,最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新闻推荐
□张晓东文/图“这些老照相机是我花费20多年时间收藏的。”阆中市华城置业艺术馆负责人杨彩虎说。9月23日,笔者在该艺术馆看到海鸥、红梅、珠江、蔡司、柯达、尼康等上百台老式照相机,时间跨度从上...
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阆中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