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铲除形式主义 关键在领导根本靠制度

四川日报 2013-07-22 15:32 大字

编者按:

坚决反对和克服“四风”,必须首先厘清“四风”有哪些突出表现,干部群众对解决“四风”有哪些意见建议。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共识,才能有的放矢。本报从今日起推出《作风建设大家谈》栏目,陆续刊发系列访谈,邀请干部群众就此展开讨论。敬请关注。(若您对根除“四风”有好的建议,请来信“scrb001@126.com”参与讨论。相关内容请关注四川日报网专题。)

□本报记者 周前进

【嘉宾】

省委党校教授 彭穗宁

宜宾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 张瑞英

省优秀共产党员、阆中市沙溪街道党工委书记 刘波

记者:我们在谈反对形式主义,你们觉得身边形式主义多不多?

彭穗宁:在我看来,形式主义在一些单位和干部身上很严重,这些年我们搞了很多活动,取得了很大实效,但也有一部分人以文章对文章,以报告对报告,其实质就是用形式主义来应付工作,没有解决自身问题。这次中央将形式主义排在“四风”之首,是抓住了根本。

记者:形式主义的表现有哪些?

彭穗宁:概括来说,主要有学习应付、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无心实践运用;大搞文山会海,习惯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热衷于造声势、出风头;抓工作不讲实效,不下功夫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给领导留不下印象的事不做,形不成影响的事不做;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只看表面,不看里子;弄虚作假,对于假情况假数据假典型听之任之,甚至挖空心思粉饰太平。

记者:为什么说形式主义危害大?

张瑞英:只求形式、缺乏内容,只求表面、不讲效果,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割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片面追求形式忽视内容,本末倒置,会让我们抓不到工作重点,让矛盾和问题越积越多,危及党的事业。

刘波:形式主义还使干部群众脱节。受形式主义影响,一些干部忙于接待陪同,忙于文山会海,结果一年到头“陀螺转”,好的政策落不了地,群众诉求得不到解决,干部离群众越来越远。

记者:形式主义的根子在哪里,为何治了又发?

彭穗宁:形式主义的产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而导致工作目的扭曲和工作方法变形。具体到一个干部身上,根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名利思想,为出名为出“政绩”,热衷于搞形象工程;二是庸懒之风,喜欢把功夫下在形式上,不管内容不求效果。

张瑞英:还有的干部总把上级的要求挂在嘴上,说起来滔滔不绝,念起来“非常重要”,让人无可反驳。可实际上挂空挡,忙空转,在会议文件中兜圈子,在层层贯彻中不落实,不解决实际问题。

记者:对整治这一顽症,各位有何良方?

彭穗宁:一是要坚持人民满意标准,围绕这一标准去设计指标体系,让党员群众成为裁判者评价者,才能真正防范和铲除形式主义。二是坚持领导干部带头示范,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三要加强制度建设,从根本上保证作风建设这股清风常吹常新。

刘波:对,关键还是靠制度,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要建立健全一套管用的制度和机制,推进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上级领导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系群众,与基层干部群众常来常往,帮助基层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

张瑞英:加强学习也很必要,要从思想上深挖,使党员干部内心形成认同感。加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坚持以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让为民者、实干者得褒奖,浮夸者、庸懒者受处分,端正干部政绩观。

新闻推荐

阆中街头的流动风景

“春节老人”赐福——□张晓东本报记者张立东文/图在南充阆中,这里的“春节老人”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春节老人”的由来有些久远。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4年)落下闳由故乡阆中到京...

阆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阆中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