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旭王青山镜头阆中市柏垭镇裕龙村村民赵维富
□本报记者 李旭 王青山
【镜头】
阆中市柏垭镇裕龙村村民赵维富从没像今年这样为钱发愁。
春节后启动改造的3.5公里村道又停工了。“这可是村民们回家过年,看望老人的必经之路!”赵维富坐不住了,先掏空积蓄拿出1万元,后动员在外打工的儿子借来两万元,又磨破嘴皮四处游说,终于筹集到28万元,“争取这两天就全面复工!”
修路的事没搁平,村头一户人家的房子又不幸失火。他又坐不住了,偷偷找人借了1000元送过去,直到房子动工,才放心。
从1993年“下海”收猪卖肉起,19年来做了多少好事,帮了多少村民,赵维富早已记不得,也数不清了。他总是利用进村收猪的时间,悄悄给老弱病残送肉、送油、送钱。要不是今年春节前18位农民自发联名写信给中央有关部门请求对赵维富进行表彰,柏垭镇的干部群众恐怕还蒙在鼓里。
“这可真是个好人!说活雷锋也不为过!”裕龙村村民们这样评价赵维富。
这让他有些坐不住。“其实我就是个收猪卖肉的,做的事不大,做起来也不难!”赵维富说,“只想让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一份温暖,这让我心安”。
一次家庭战争“审”出阆中好人
赵维富今年58岁,中等身材,蓬乱短发,一件深蓝夹克已穿得很旧,憨厚中略带几分腼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赵维富曾担任村干部,1993年起“下海”收猪卖肉,任柏垭镇裕龙食品站站长。由于从不短斤缺两,远近农民都争着卖猪给他,生意最红火时,一年能收3000多头猪。
同行估计赵维富这十多年至少挣了二三十万。可奇怪的是,他们一家人至今还住在裕龙食品站的老楼上,一张双人床、一张餐桌、一台小彩电,就是全部家当,连儿子赵显结婚都买不起新房。
19年收猪、屠宰、卖肉挣的钱,花到哪儿去了?外人生疑,妻子和儿女也很想不通。2010年9月6日,儿子新婚之夜,一场家庭大战终于爆发。
村民李锡尧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晚上9点,当他打电话给赵维富道喜时,却听到电话那头传来激烈的争吵声,赶紧跑去劝架。
婚房设在原农机站的砖瓦房,这里是赵维富女儿的家。一进门,李锡尧就开始摇头:哪里像新房,不到10个平方米,又陈旧又潮湿,还是借来的房子,看着实在寒碜。
一问,争吵果然跟房子有关。原来,送亲队伍一踏进婚房就炸开了锅,新娘姨妈气得浑身发抖:“堂堂一个食品站站长,竟然借房娶媳妇,嫁到这样的家里真是没脸面。”
受不了亲家的责骂,妻子王文芳一边号啕大哭,一边数落赵维富。一向听话的儿子不停喝闷酒,还挥出一拳砸碎了玻璃。
站在昏黄灯光下,赵维富几次欲言又止,终于流泪了:“你们听我说,这些年我确实挣了点钱,可一分钱都没有乱花,全部用来帮助那些困难的人了……”
一个小时里,他竹筒倒豆子般历数了19年来扶老助残的故事,所有的憋屈,都和着泪水奔涌而出。
屋子里静得出奇。李锡尧惊呆了:“天哪!我只晓得自己外出打工最穷困潦倒的10多年里,赵维富一直给我父母、妻子和女儿送肉送油送钱,没想到他还帮了这么多人!”
自以为最懂父亲的女儿赵俊华也惊呆了:“我从小就跟着他去送肉送油,却不知道他送了那么多钱!”
儿子赵显也哭了。从那以后,他绝口不提房子的事,还像父亲一样帮助别人。单位同事的孩子生病,一个月工资才2000多元的赵显,一下就捐了800元。
“不是儿子结婚闹得这么不痛快,我是永远也不会说出来的!”赵维富至今仍在懊悔。
从赵维富家出来,李锡尧的内心受到强烈震动,整晚都没能合眼:“一个人要做这么多的好事,而且坚持这么多年,是多么不容易!”他有点不敢相信,这个人就是自己认识47年的赵维富?
抱着怀疑的态度,李锡尧从第2天起走上寻访路。根据赵维富提到的地名、人名,他接连走访了柏垭镇的南登观村、鹿角溪村、檬子嘴村、回龙场等多个村,悄悄打听、核实。走了十几天,他越问越震撼:“竟然件件属实!”
一次寻访之旅 乡村涌动真情
2月22日,记者沿着李锡尧提供的“路线图”,踏上寻访之路。
从南充到阆中市柏垭镇裕农村有两小时车程,途经柏垭镇鹿角溪村的村道时,64岁的杜兴海正手拿弯刀在给一棵柏树修枝。“赵维富?认识,这是个好人呀!”杜兴海说,1998年家里修房子很缺钱。赵维富收猪经过得知情况后,马上掏了200元。发现杜家过年没杀年猪,他又送来10多斤猪肉。一直到杜兴海儿子读完研究生,他隔三岔五总会送几斤猪肉来,买杜家的肥猪时也坚持不赚钱,还帮着交税费等。
下一道坡,来到赵家山半山腰,69岁的村民赵三富手牵牛鼻绳正在耕地。“赵维富?认识,他可是个活雷锋呀。”赵三富说,1995年家里建新房,修了一半后没钱了,只好停下。赵维富得知后,掏出身上的1000元收猪款,喊他先拿去把房子修起。1999年底,赵三富的儿子打工凑齐了1000元钱给赵维富送去,他却坚决不收。
1996年的冬天很冷,赵维富收猪时看到赵三富衣衫单薄破旧,马上把身上的棕色条格呢子新上衣脱给他。还是那年冬天,赵三富穿双布袜子套着草鞋去赶场,正在卖肉的赵维富看到了,转身回屋里拿出一双棕色翻皮大头鞋,硬要送给他。
那年春节,赵三富穿着赵维富送的翻皮大头鞋和呢子衣服过年,格外的高兴和温暖。他说,“这是我活了几十岁最‘抻抖\’的穿着,我给儿子说了,死后一定要把这衣服和鞋子放进棺材,留作纪念!”
转进一条小路,记者来到纽大奇的家。“赵维富?要不是他帮忙,我早就家破人亡了。”纽大奇说,因为儿子残疾、妻子重病,他欠下几万元的债,连家里养的10多头肥猪都卖得精光。这还是靠2003年赵维富借给自己6000元钱发展起来的,平时也没少送肉送油。可赵维富非但不提还钱的事,反而又送来1000元治病钱。
驱车往前,又到了村民杨从炳家。“赵维富?弟弟去世的时候还挂记着他。”杨从炳说,去年3月赵维富收猪时看到其弟杨从建病得很重,马上向一同来收猪的人借了50块钱送给杨从建,又托人捎去3斤猪肉,鼓励他好好活下去。国庆节再去看望时,本打算春节前再买床被套去,谁料没过多久杨从建就去世了。临终前,他托哥哥杨从炳一定代他向赵维富道个谢。
车辆拐进南登观村,来到87岁的罗万国和跛脚的马志兴家。“赵维富?1月8号才来过得嘛,听说我过年没杀年猪,专门送肉来了。”罗万国说。马志兴也收到一块猪肉,他感激地说:“逢年过节,赵大哥从来不得忘记我!”
村民们告诉记者,有些老人在肉摊上买肉,掏出手帕半天捋不出钱来,赵维富干脆把肉送给他们,或象征性收几个钱。赵维富过去爱养鱼,每年少说打几百斤,可却从来不卖,全部分给村民改善生活……
“你咋晓得这么多困难户?”记者忍不住发问。
赵维富笑了:“走乡串户收购生猪,家家户户的情况都很熟,每次碰见村干部也会打听有没有困难户。”打听到那些十天半月吃不上肉的,逢年过节杀不起猪的,节衣缩食修新房的,就偷偷送些猪肉、猪油去。有的只送过一次,有的隔三岔五送,有的送了十几年,都成习惯了。
一种简单快乐 19年扶老助弱
在南登观村党支书王洪胜眼中,赵维富最喜欢修路。
上世纪80年代,由于交通制约,南登观村穷得遍地光棍。赵维富立志修路,虽然不当村长了,仍不改夙愿。1990年他挨家挨户鼓动村民投工投劳。当年春天,一条顺着山势攀爬的村道连通家家户户,结束了村民们肩挑背磨的历史。
从这之后,修路、补路、疏渠,赵维富一直没停过,不知投了多少钱。
2010年,村民赵树昌找到他,想修王家嘴通往赵家湾的通道。赵维富花1万多元从城里请来挖掘机,沿着寨子山蜿蜒的山脚新修了一公里长村道,解决了80多户赵家湾村民的出行难题。赵树昌脑溢血出院后,刚走到路口就不肯搭车了。他在村道摇摇晃晃走了四五个来回,高兴地喃喃自语:“圆梦了!圆梦了!”
在村民李锡尧眼中,赵维富最不怕惹麻烦。
1987年冬天,南登观村连发11起盗窃案,村民家中的农具、钱物、肥料,户外的电缆、树木都不翼而飞;光天化日下,家中录音机被抢,抽屉被撬。赵维富走访摸排3天3夜,心里有了数,对犯罪嫌疑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个个都认了账。赵维富信守承诺,没有把作案者公之于众;作案者从此金盆洗手,村里至今没发生过盗窃案。2010年,当年的一名作案者发家致富后回村修了最漂亮的房子,第一个感谢的人就是赵维富。
还有一次,正在吃饭的赵维富听村民高声议论,有个骑摩托车的摔了几个跟头,脸上身上都是血,村民们怕被赖上,没人敢去救。“你们简直不讲人性!”赵维富丢下饭碗就和女儿骑摩托车到处去找。发现躺在地上的罗万维后,赶紧将他扶上摩托车,送到医院治疗。“人做事要凭良心!”赵维富说,今后遇上这样的事,他还要管到底。
在女儿赵俊华眼中,赵维富最值得敬重。
为了救落水儿童罗军,他脚后跟缝了8针;见孩子家庭条件不好,又认罗军为干儿子,资助兄弟俩读书。如今,外出打工的罗军每次回乡第一件事就是拜望干爹。这么多年来,父亲帮了人从来不说,都是人家登门道谢才知道。有次赵俊华修房请工人,村民闻讯赶来帮忙,事后却分文不取。一问,都是父亲帮助过的人。
而在经常搭档宰猪卖肉的杜学银眼中,赵维富最讲诚信。
他收购生猪时从不亏秤,遇到稍微困难的人家还多给几十元。2004年,赵文治老人赶场卖猪后钱被偷光,赵维富非常痛心。从此后,遇到老弱病残的群众,他总是掏钱让他们租车回家。肉价虚高的时候,他会宰杀自家猪场的肥猪来平抑肉价。猪源紧张的时候,有些屠户无肉可卖,他还会将收来的猪原价转给同行……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赵维富为啥能坚持几十年?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家人挤在茅草房里,吃不饱穿不暖,打风下雪都只能光起脚板放牛,是政府给我家发救济款和供应粮,是乡邻们送衣送鞋、送油送粮,一家人才生活下来。”赵维富说,“那时我就立下誓言,长大后但凡有能力,就要帮助那些比我困难的人,这是我的理想!”
为了这个理想,赵维富上学路上帮素不相识的老人背米加工,却因迟到被罚站。
为了这个理想,他长年累月地给老弱病残送肉、送油、送钱,资助困难户的孩子上学读书,却买不起儿子的婚房。
为了这个理想,他捐款数万元一次又一次修路疏渠,甚至把妻子的私房钱骗走。
为了这个理想,他终日在外辛勤奔波却囊中羞涩,有时不得不靠女儿暗中资助……
“我从来没后悔过!”赵维富说,“只有一次,不理解的村民说我是为了争名,我很伤心!”
想到孤残老人们过年过节能吃上香喷喷的猪肉,赵维富就感到快乐;想到乡亲们回家探亲不再走坑坑洼洼的烂路,就感到满足;想到一贫如洗的乡亲能发展生猪养殖脱贫致富,就感到充实。
就是这种简单的快乐,支撑赵维富行善19年,把做好事当成一种习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立东王青山)近日,阆中市与东达蒙古王集团、四川新立新进出口有限公司初步达成合作协议,东达蒙古王集团将斥资26亿元,参与阆中旅游开发、新立新绸厂南迁等多个项目的投资与建设。东达蒙古...
阆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阆中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