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惨淡的时代,这是茫然的时代,这是偏执的时代—— 奥斯卡“危机时刻”来临
《艺术家》领跑整个颁奖季《雨果·卡布里特》获11项提名《特别响,非常近》口碑不佳最佳导演是本届奥斯卡最具变数的一个奖项虽然是英语对白——其实更应该说是英文字幕,但是《艺术家》这部电影还是彻头彻尾的法兰西血统。即便如此,《艺术家》还是领跑了整个颁奖季。
一向对外国影片欲拒还迎的奥斯卡实在是到了“最危急的时刻”,2011全年本土电影毫无亮点,除去亚历山大·佩恩和斯皮尔伯格这种水准波动不大的导演和稳稳的几个提名外,连马丁·斯科塞斯的儿童片《雨果·卡布里特》、史蒂芬·戴德利口碑不佳的《特别响,非常近》和伍迪·艾伦的玩票之作《午夜巴黎》都能成为“种子选手”,今年奥斯卡的窘迫和参赛片水准的参差不齐,可见一斑。
最佳影片:异常惨淡
虽然提名扩大到了9部,但是最佳影片的提名名单还是异常惨淡的。尽管可以借口说今年是好莱坞的小年,但是刚刚过百亿元的北美票房,法兰西人的强势来袭,绝对让好莱坞的电影人捏了一把冷汗。《艺术家》的大热,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代电影缺少佳作的事实,否则这么一部打着怀旧牌 、实则投机倒把的影片怎么能如此大热颁奖季呢?《艺术家》的制作相当精良,这点不能否认,但是作为一部2011年的作品,拍出的却是1911年的效果和艺术水平,实在是难以判断这到底是一种回归传统还是一种导演艺术修养的倒退。或许,默片,能用自己的噱头引来一段时间的一些人的关注,但它绝对成不了当下的主流。
其他的提名影片几乎都是些老面孔,《后人》 、《雨果·卡布里特》 、《帮助》 、《战马》和《点球成金》无一例外地都获得了这一个应有的提名。惟一值得人们高兴的,或许就是泰伦斯·马利克的金棕榈作品《生命之树》的入围。对于这种极具
导演个性的纯艺术片,奥斯卡一向是态度复杂且暧昧的。一方面,让这样的影片入选,无疑能让一部分文艺片影迷更加关注自己;而另一方面,这种把声画当作语言来使用的影片,又的的确确是奥斯卡上的陪衬。这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让《生命之树》输给谁都不好,但是让《生命之树》赢了任何一部影片,则更不好。
遗珠总是会有的,尤其是在《战马》 、《特别响,非常近》和《午夜巴黎》这种没什么意义 、也谈不上导演高水准发挥的影片都能入选的情况下,一些遗珠就显得更为遗憾了,比如说《亡命驾驶》 、《龙纹身的女孩》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和《总统杀局》等影片。说到底,最佳影片的争夺还是发生在《艺术家》和《雨果·卡布里特》之间,只是《雨果·卡
布里特》11项提名数量上的优势,会使最后的结果发生微妙的变化。
最佳导演:不选外来户
最佳导演的提名名单更是温吞水,或者说奥斯卡“厚此薄彼”。按照2011年的发挥和影片的口碑来看,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漏掉执导了《亡命驾驶》的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虽然有一个戛纳最佳导演奖在手,但是奥斯卡的“选择性失明”还是无情地降临到了他的头上——作为一个外来户,一个奥斯卡的提名远远比戛纳的最佳重要。比较让人意外的,是伍迪·艾伦的入围,因为这个“很鄙视”奥斯卡的小老头早就过了他创作的巅峰期。而丧失了对文化讽刺 、挖苦和对主流文化嘲笑等等“功能”之后又获得一个提名,这件事本身就显得讽刺。料想之内的事是,即使伍迪·艾伦拿到了奥斯卡,虽然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小到可以忽视,他也不会莅临奥斯卡现场的。
其余的4个提名者分别是《艺术家》的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后人》的亚历山大·佩恩 、《雨果·卡布里特》的马丁·斯科塞斯以及《生命之树》的泰伦斯·马利克。这几个导演,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强者,除了斯科塞斯和马利克这种成名已久的大导演之外,其他的均是本年度的热门。尤其是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他以法国人的身份横扫了北美颁奖季,使得奥斯卡的最佳导演之战充满了看点。或许,在最佳影片没有什么看点的情况下,最佳导演才是本届奥斯卡最具变数的一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