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盐亭68岁市级非遗传承人段仕义: “糖画有一种特别的味道,是文化味”

绵阳晚报 2017-09-03 15:55 大字

记者张登军/文任明勇/图

糖画,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门艺术形式,可食用也可观赏。

在绵阳,从事糖画技艺的民间艺人不少,今年68岁的盐亭糖画艺人段仕义就是其中之一。他从上世纪70年代跟随父亲学习糖画技艺,几十年来一直没有放弃。2011年,段仕义的糖画技艺,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传手艺

从6月份开始,因为天气炎热,段仕义从广元返回盐亭,给自己放起了“高温假”。但他偶尔也会把工具从楼上搬下来,给周围的邻居们展示一番糖画技艺。

段仕义的糖画技艺,是家传的手艺。老家在盐亭县金鸡镇丹山村,在段仕义的记忆中,儿时的糖画是个奢侈品,他对糖画的兴趣仅仅是觉得“好耍”,做出来的糖画“好看,还可以吃”。每当父亲做糖画的时候,他就会围在一边看,“其实就是想甜一下嘴”,但时间长了,父亲做糖画的技巧在不经意间就熟记于心。

家里弟兄三人,父亲希望儿子们能继承糖画技艺,“至少是一门手艺,可以养家糊口”。正式向父亲拜师,是1984年,那时段仕义已35岁了。家里弟兄三人,段仕义和二哥学会了这门手艺。

手艺学成后,二哥在周边的乡镇跑摊,段仕义则带着糖画技艺天南海北地走,每天日晒雨淋,虽然挣钱不多,但正如父亲所言“养家糊口没有问题”。从1990年开始,他长期落脚广元摆摊做糖画,一直坚持至今,成为当地知名的糖画艺人。只是在每年夏天和节日,他才回到盐亭老家。这期间的周末,如果天气合适,他也会在老家盐亭摆摊做糖画。

2011年,段仕义的糖画技艺,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让他心里又多了几分自豪感,每次外出摆摊,“总觉得自己做的糖画有一种特别的味道,是文化味”。

段氏技艺

楼下小院空荡荡的。段仕义又一次忍不住了,把工具搬下楼,摆开摊子。几分钟后,几位小朋友就欢呼着“循香而来”。

这是2017年8月下旬的一天中午。看到小朋友们的笑容,段仕义笑眯眯地和他们说话,手上却没有闲着。眨眼的功夫,大理石板面上,一只“飞鸟”就出现了。又是十多秒时间,一只展翅的“蝴蝶”也完成了,让几位围观者惊奇不已。

段仕义的糖画,选用的是冰糖和麦芽糖熬制的。熬糖要讲究火候,把握干稠度,糖色变黄后,用勺子舀,糖液掉线就可以关火了,如果时间过长,味道就会发苦。糖的材料也很讲究,冬天与夏天不一样,“天气再热,做出的糖画不会融,但用冬天的材料熬夏天的,就做不出来”。糖液熬好后,要立即使用。用不完的,等自然冷却后装在密封袋里。

使用的工具,与其他糖画艺人所用的相差无几,也是一把刀、一个勺子、一块大理石面板即可。跟随父亲学艺的时候,段仕义只会创作桃子、蝴蝶、刀剑等简单图案。在外闯荡多年,他自己摸索出了龙、花篮、玫瑰、鱼,还有人物等,“只要能画出来的,我都能做”。

段仕义的糖画技艺,也与其他糖画艺人的相差不大,还是讲究“快、稳”,把握好力度,“收、顿”最关键,做到“心随手动”,简单的画面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制作一条龙不到一分钟,最费时间的是花篮和玫瑰,“不急不躁,信手就来”。

文化坚守

今年6月10日,应广元市有关部门的邀请,段仕义走进当地学校,给同学们举办了一次糖画技艺展示、培训,“可能和我小时候的想法一样,但这就是传承的希望”。

这么多年来,段仕义收下的徒弟不少。1992年,老家的一位侄儿登门拜师学艺,但只坚持了三年就放弃了,选择外出打工,“主要是挣不到钱”。1993年,还是老家的一位亲戚,但学成之后也放弃了。后来,他又先后收了几位弟子,总数有10人,但目前10位弟子都放弃了糖画,只有他自己一直在坚守。

弟子们的放弃,让段仕义心里“不舒服”。不过,有一位弟子在改行后专门找到段仕义说,“我不是看不起这门手艺,实在是养不了家”。那位弟子的这番话,最终让他的内心释然了。

只不过,作为市级非遗项目糖画的传承人,段仕义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传承人的责任”。最近几年,段仕义多次在广元与盐亭之间往返,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活动,展示糖画技艺,“展示,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糖画,了解糖画”。

今年已经68岁,段仕义计划在广元再干几年后,回到老家盐亭继续糖画技艺,“以展示为目的,如果有人愿意学,我也乐意教”。

新闻推荐

绵阳市群众信访举报转办和边督边改公开情况一览表 (第8批 2017年8月21日)

序号受理编号交办问题基本情况行政区域污染类型调查核实情况是否属实处理和整改情况2017年8月21日责任人被处理情况120170814025绵阳市游仙区沈家坝社区沈家坝北街沿街店铺夜间占道经营,油烟及噪...

盐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盐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