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格局多样内部装饰时尚 汉代绵阳人的居住环境有讲究
绵阳市博物馆展厅复制的汉代崖墓建筑构件
三台出土的彩绘陶房(翻拍自文物资料)
绵阳九龙山沙包梁6号墓的墓顶装饰(翻拍自文物资料)
九龙山沙包梁6号墓局部
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现在的人们只要有条件就会想方设法改善自己的生活居住环境。特别是在农村,独门独院的乡村小别墅随处可见,体现出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普遍追求。这样的生活追求,在汉代的绵阳就已经存在。
■记者张登军文/图
重堂高阁之所
汉代人对居住环境很讲究,特别是随着田庄经济的发展,稍微有点钱的人家,日常居所普遍都是规模宏大。
《盐铁论·刺权》记载,汉武帝实行盐铁专营后,有钱人家“并兼列宅,隔绝闾巷,阁道错连,足以游观”,甚至还在宅院里挖水池、修建曲折的道路,以方便骑马驰骋。《后汉书·樊宏传》记载,樊重“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当然这里指的是有钱人家的建筑,功能相对比较完善,除了满足日常生活、居住所需外,还融入了加工、娱乐等功能用房。
杜庆余著《汉代田庄研究》提到,汉代的院落多为三合院或四合院,一般都是前堂后寝,有的还有前院、后院,有的有钱人家,还进行多重多进的布局。但对普通人家而言,几乎都是“两室一厅”,《汉书·晁错传》中有“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的记载,穷苦人家住的则是茅草屋,只能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
在汉代绵阳,人们的居所格局应该相差不大。在绵阳市博物馆内,馆藏有出土的汉代陶房,虽然看不出室内的布局,也看不出“重堂高阁”,但外观上看还是有一定的气势。1983年在三台县灵兴镇出土的1件彩绘陶房,屋顶为三脊平顶式,额檐宽大,中间有仿木斗拱,陶房开有两道门,每道门均开双扇门,两侧的山墙前段有方形立柱。这些出土文物,应该是当时人们生活中居住房屋的真实反映,其建筑规模也不小。
在汉代,房屋建筑的主体是木结构,房屋的框架是木柱头、木梁,墙壁多用木板制作。汉代涪县的房屋也是木建筑的,这从绵阳境内已发现的崖墓结构可以看出来,特别是高新区九龙山汉墓群的墓葬表现得最明显,大部分墓葬的雕刻都有仿木建筑的特征。
再从墓葬的格局来看,在绵阳境内的汉代崖墓中,涵盖单室、双室、多室格局,对应下来相当于今天人们居室的单间、一室一厅、两室一厅或者三室两厅的格局。有的墓葬中,还有厨房设施、马厩、储物室等雕刻。不同的墓室格局,是墓主生前家境的反映,还是受当时人们的丧葬习俗影响,这些墓葬的形制、格局,应该有生前居住房屋的影子。
建筑风格多样
虽然出土文物无法准确反映出汉代绵阳人的住房规模,但从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当时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绵阳高新区白虎嘴崖墓群21号墓出土的1件陶房,每个构件都是先烧制再黏接而成。房屋呈长方形,是典型的悬山顶样式,有五道瓦垄,房屋的正脊两端微翘,檐额较宽,左右山墙中间有对称的圆孔,山墙前立有长方形角柱,柱头顶端有长方形栌斗托檐。同墓室出土的1件陶碓房,在山墙前也立有长方形角柱,柱头顶部栌斗承檐额,檐额顶部左右各置有一根椽子。
在绵阳九龙山汉墓群,不少墓室内也有当时现实生活中房屋建筑的反映,结构也更加丰富。在九龙山汉墓群沙包梁1号墓,墓前室与后室甬道之间的墓门上,雕刻有仿木结构的屋脊屋面,屋面雕刻有筒瓦和板瓦。沙包梁2号墓葬中还有一处仿木结构的马厩雕刻,屋面盖筒瓦和板瓦,紧邻马厩还雕刻有立柱,柱头顶部有栌斗,内侧还雕刻有丁头拱。
在九龙山汉墓群沙包梁4号墓,墓室南壁雕刻有立柱和斗拱,墓室内的雕刻柱顶上,有一斗三升式斗拱,另有两组“一斗二升式斗拱”。沙包梁6号墓,南北墓壁均雕刻有仿木建筑的壁柱、壁穿及壁板,墓门上雕刻有仿木结构屋脊、屋面,而墓顶则是仿木结构的屋顶雕刻,以两根檩子构架而成,檩子间用三根短枋连接,两端有横梁支撑,看起来就是现实建筑的复制。
在绵阳的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陶房及墓葬与房屋相关的雕刻中,房门多为双扇门。比如,白虎嘴崖墓群21号墓中出土的1件陶房就是双扇门,上面还有门额,左右有立颊。九龙山汉墓群沙包梁2号墓的甬道北壁采用线刻的手法雕刻有一座仿木结构门楼,上面雕刻有一个屋脊,两端微翘,屋面阴刻有瓦垄。门楼中间有腰枋,下面为对开大门,门楼东侧腰枋下,还有疑似围墙的雕刻,墙上有瓦垄。
汉代人们居住的房门,单扇门多为普通百姓的住房门,双扇门则是有钱人家大宅院的门。绵阳汉代墓葬中的房屋结构雕刻多双扇门,加上墓葬中丰富的文物和雕刻装饰,可以看出汉代涪县人的经济水平不一般,至少居家环境的档次不低。
装饰格调高雅
采用多样的艺术手段,对房屋进行装修,也是汉代绵阳人居住环境的一大特点。
《盐铁论·散不足》记载,当时的富贵人家屋顶上有藻井,即使是门槛和栏杆上也会雕刻花纹,还用白灰粉刷墙壁,中产人家的祠堂外有月照壁,还修有望楼和屏风,这是汉代人们对住房环境要求的普遍现象,当时的古绵阳人对住房的装饰也有明显的个性特色。
还是以九龙山汉墓群为例。在九龙山汉墓群中,不少墓室内雕刻的瓦当上都有纹饰,瓦当边缘或中间部位还有涂朱,特别是沙包梁1号墓的瓦当涂朱,以点刻的手法,看起来像朵朵梅花。沙包梁6号墓柱头顶部栌头上,还雕刻有四枚钱纹。从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出,汉代绵阳人对居住环境很讲究,虽然是对墓葬的装饰,但也是墓主生前生活的真实反映。
最具特点的装饰,应该是墓顶的吊饰雕刻。在九龙山汉墓群沙包梁2号墓南壁上部的壁板上,雕刻有壶状的装饰,北部也有类似的装饰雕刻。沙包梁4号墓前室墓顶有莲花雕饰,这些莲花有五瓣花朵,花蕊特别突出。墓葬后前室还有嘉瓜吊饰雕刻,墓棺雕刻有丁头拱、吊饰等,挡板镂空雕刻有窗棂。沙包梁6号墓的墓顶横梁上,有莲花、莲蓬等雕刻装饰,这些莲花都是含苞待放的状态,莲蓬内则有9至12粒不等的莲子,并残存有涂朱的痕迹。墓室后部的横梁,也有嘉瓜的吊饰雕刻。
这些墓葬中的墓顶吊饰,与现在人们的屋内吊顶装饰差不多,可见当时的人们对居住环境不仅在格局上有讲究,在内部装饰上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品位。墓室内的涂朱装饰也是一大特点,绵阳境内曾出土有彩绘陶房,体现的不仅是墓主生前殷实的家境,也是死后讲究生活品质的表现。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还是因为当时丧葬习俗的原因,可以看出至少在东汉时期人们生活居住房屋的基本概况,出土文物及墓葬中多样的雕刻手法、丰富的雕刻内容、写实的雕刻风格,充满了浓郁的乡村生活情趣,生动地刻画出一幅幅汉代田园风情画。同时,从房屋结构上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房屋修建格局。这样的建筑与装饰风格,几十年前在绵阳农村还很常见,但随着科技的进步,那些传统的建筑都被钢筋混凝土取代了。不过,在一些传统村落和明清古建筑遗存中,还能找到曾经的影子。
新闻推荐
8月17日晚,青衣江因强降雨出现百年一遇洪水,导致乐山市市中区凤洲岛大佛坝约1020名群众被困。18日,在绵阳市三台值守的...
三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三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