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扎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芦溪镇新区一景
麦冬种植基地(李浩瑄摄)
稻鳅种养模式
群众在建林驿村便民服务点办事
三台县人口数量居全省县(市、区)第四位,是典型丘区农业大县,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中,该县坚持问题导向、利民导向和发展导向,将地缘相邻、主业相近、优势互补的乡镇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一批“多合一”乡镇。同时,借助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契机,在聚资源、强队伍、优化治理、培育产业等方面补齐短板,改出了新气象、新作为。
□邓洪刘玉明文/图
集聚发展动能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宽阔整洁的街道上,商铺林立、人流如织;居民小区里,绿草茵茵,怡然成趣;配套合理的附属设施,安逸舒适的居住环境,让居民脸上挂满温馨的笑容……走进芦溪镇,一幅幅精美的画卷立即映入眼帘。
作为三台北部重镇,芦溪镇紧邻绵阳科技城,是全国重点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和全省乡村振兴示范镇。“现在的芦溪镇由原芦溪镇和花园镇合并而来,政府驻地设在原芦溪镇政府。”镇长王橙说,原芦溪镇主要是丘陵地形,发展空间受限;原花园镇为平坝地形,最适宜城市规划建设。
在乡镇区划调整改革中,三台县将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的原芦溪镇,与“涪城麦冬”主产区、全国麦冬最大交易中转站的原花园镇合并,成为幅员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以上的特大镇。
合并后,芦溪镇地理优势愈加凸显。芦溪镇境内拥有绵遂高速公路、国道G247、省道中立路等公路线和涪江水路运输线等;幅员面积增加到132.45平方公里,构建形成食品、物流等11个产业发展区域板块;场镇面积增加到7.7平方公里,构建起沿涪江两侧建设9.33平方公里的城市新中心规划。
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芦溪镇实施“两化互动、三产联动、统筹城乡、全面小康”发展战略繁荣活跃城乡经济,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使该镇成为农民与市场最基础的联系点、农村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城乡经济融合的最佳结合点。
截至目前,芦溪镇有66家工业企业,其中芦溪工业园区有31家(在建6家),规上企业实现产值23亿元。产城互动的格局悄然形成,工业园区和新区独立成片,却互通互融。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带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狂欢小镇、盛世樱花悠乐谷等农旅产业吸引省内外游客20万余人次,乡村旅游项目实现收入超2亿元。
王橙介绍,区划调整后,芦溪镇山水相依、自然条件优越,“一江两河、中谷翼丘”自然山水的格局已形成。目前,该镇正加快实施绵三路芦溪城镇段氮肥厂至蔡家堰桥1.6公里、芦溪干道1.4公里两侧升级改造、东门码头至打包厂200余亩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规划芦花大桥湿地公园及城市新区休闲广场建设也将提上日程。
“力争用5年的时间,全镇城市人口达到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王橙表示,下一步镇党委政府将以打造新型现代化小城市,建设三台县域副中心为目标,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构建起9.33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和芦溪工业园、麦冬生猪现代农业园、藤椒现代农业园的“一城三园”发展格局,并从宜居、宜业、宜搬等方面入手,通过完善教育、公共医疗等各种基础设施和出台就业、创业等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更多的农民走进城镇,让他们真正的成为城里人。
整合优势资源产业发展更加迅猛高效
“麦冬前期喜阴,后期喜阳,种植玉米和高架蔬菜,利于麦冬更好生长。玉米和高架蔬菜收完后,地也敞亮了,麦冬长势更快。”在芦溪镇涪城村的麦冬地里,村民们正在采摘高架上的苦瓜、豇豆。村临时党委书记张万友告诉记者,该村从2013年开始探索麦冬地套种技术,取得显著成效,农户亩增收在6000—8000元左右。
涪城村位于省级五星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核心区域,距芦溪镇政府4.6公里,改革后辖7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由3.18平方公里增加至4.43平方公里,人口由3204人增加至4766人,是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张万友说,这次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不仅整合了资源,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产业带动,加快形成规模效应,对全村发展麦冬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改革中,着眼于提高麦冬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效应,将原涪城村与同属麦冬主产地和主销售区的原宝林寺村合二为一,改变了原来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小、后劲弱的发展状况,麦冬种植面积由2300亩增加至3100亩。同时,整合弱小合作社3个,成立新型专业合作社2个,涵盖农户1000余户,提升了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和群众致富增收能力。
“改革后,我们发挥原来两个村的种植、产销优势,通过与村内上海梅林、代代为本等企业合作,实现了从‘种植—销售’到‘种植—加工—销售’的转变,完善了麦冬产业链。村集体经济预计每年可创收15万元。”张万友表示,下一步将以扶持项目为支撑,将项目资金量化入股到麦冬烘烤房和秸秆饲料加工厂,构建起“企业+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在帮助本土企业发展的同时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
受益于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位于景福镇宋观庙村的奕川水产养殖农民专合社迎来了发展的“又一春”。
奕川水产养殖农民专合社注册资本509万元,是一家以精准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体的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118人,是全省首批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该专合社有综合种养基地2处,2000平方米孵化区1处,3000平方米泥鳅深加工厂房1处,净水面养殖、综合种养面积1010亩。现已形成苗种培育孵化、成鳅养殖及粗、精加工全产业链,年产值1000万元。
“改革后,合作社将进一步扩大稻鳅种养面积,带动更多乡亲致富奔康。”合作社理事长李晓川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生产的“奕川”生态香米、泥鳅酱、泥鳅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供不应求,还远销国外。
据介绍,改革中,产业实力强的原宋观庙村、王家堰村、王太沟村与产业基础薄弱的原宋武沟村合并为宋观庙村,打破了原有村域限制,整合原有“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形成甜橙、藤椒、稻鳅“民—村—企”加速融合和多元发展的新格局,预计年产业创收可实现1500余万元。
“村级建制调整过后,村级工作人员精减了,战斗力增强了,更加有利于推进全村各项工作。今后我们要利用合村并组的优势抱团进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藤椒、泥鳅、稻鳅共育、甜橙等优势产业。”宋观庙村临时党委书记陈晓军说,目前,该村通过5个股份合作社,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实现了资源充分拓展、管理更加精细,“6211”“7111”等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深化,每年村集体经济可创收18万元。
构建便民服务体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8月2日,在西平镇建林驿村五里便民服务点,该村7组村民胡廷充不到二十分钟便办好了外出务工健康证明。
便民服务点工作人员张宗伟告诉记者,建林驿村由原五里村、南垭村、天岭村合并而成,为传承驿道文化,合并村命名为建林驿村,该村距西平镇政府8公里,改革后辖16个村民小组,面积由2.55平方公里增加至7.66平方公里,总人口由1362人增加至4527人。
为方便群众,西平镇科学设置“一站两点”布局,在人口较多、交通相对便利的原五里村活动阵地设置便民服务点,完善民事代办制度,落实1名村常职干部和1名基层治理专干驻点服务,保障被撤并村公共服务不削弱。
如何让群众办事少跑路、更方便?“两项改革”中,三台县按照“乡村撤并、服务不减”的基本要求,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目标,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便民服务体系,镇(乡)便民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得到了提升。
据了解,今年1至6月,全县镇(乡)办理便民服务事项13.29万件,相当于去年全年镇(乡)办件量的84.5%,新增办理行政许可事项3428件;便民服务工作群众满意率达到99.78%,比去年提升1.89个百分点。
县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介绍,改革前,该县便民服务体系由63个镇(乡)便民服务中心和1042个村(居)便民服务室构成。改革后,由33个镇(乡)便民服务中心、30个便民服务站、462个村(居)便民服务室和580个便民服务点构成,平均每个镇(乡)便民服务中心工作力量由4.5人增加到9.2人,增长104%。
今年5月,县组织部、行政审批局、人社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镇(乡)便民服务中心(站、室)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对镇(乡)便民服务场所建设、服务行为、人员配备、制度建设、印章管理提出了“五个规范”的要求,推动便民服务向基层延伸。
按照“放得下、接得住、办得好”和“应放尽放”的原则,新增委托镇(乡)办理便民审批事项8大类57项、下放其他服务事项57项,增加114项,镇(乡)便民服务(审批)事项达144项,许多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在镇(乡)即可办理,镇(乡)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同时,在被撤并村(居)设立便民服务点,探索建立民事帮办、代办制度,通过多种形式,着力解决空巢老人、孤寡残疾等特殊人群办事问题。
在芦溪镇便民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前来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为尽量简化办事程序,服务中心的LED、电视屏和公示栏公示办理事项和办理流程,十分方便。“乡镇区划改革调整后,该中心设置了行政审批、退役军人、农民工服务和社会事务等17个窗口,配强19名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便民服务中心各项管理制度。”王橙说,今年1-6月,芦溪镇便民服务中心共接件21800多件,办结率100%。
据了解,针对镇(乡)便民服务人员调整多、变动大的特点,三台县努力创新便民服务方式,组织开展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运用专项培训,扩大政务服务平台使用面,推行“网上办”“掌上办”,以信息化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新闻推荐
本报讯(何大勇刘玉明)盛夏时节,三台县各乡镇加大防控力度,采取科学养殖的方式有效防控非洲猪瘟。“公司从去年开始,先后投资10...
三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