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时代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绵阳日报 2018-11-08 06:54 大字

科博会期间记者采访参会企业代表

记者在三台立新镇高棚村采访村民维修沟渠

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拍摄

记者在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采访

青春好韶光党报助成长

□李桥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如生日般如期而至,作为活跃在新闻战线的“小兵”,这已经是我的第四个记者节了。在这四年里,我从一个新闻战线的“新兵”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记者,回想过去的成长经历,如今仍历历在目。

记忆尤为深刻的是2017年,我被报社派到三台做驻县记者。刚接到通知时,我不知所措,更多的是不情愿。“我行吗”“一个人在三台怎么开展工作”……接下来的几天,一连串的问题萦绕在脑海。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我欣然接受任务,于是在朋友圈写下“既来之,则安之,相信自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安顿好生活后,我便立即投入到工作中,适应新环境的速度令自己都感到惊讶。

采访第一站是到三台县乐安镇采访土坯房改建项目。当时,施工人员在房顶盖瓦,为了拍出施工人员劳作场景的图片,必须爬到房顶,但我天生恐高,怎么办?最后还是硬着头皮爬了上去,随行的扶贫办工作人员说:“想不到你这么斯文的女娃娃胆子还这么大。”我笑了笑,拿着相机拍摄施工人员作业时的精彩瞬间。冬日的寒风裹着路边的灰尘吹在脸上,生疼,那一刻我体会到了施工人员工作的艰辛,只希望通过自己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生活。

记者一直在路上。2017年农历正月十五

晚上,万家团圆时,我前往三台乐加乡采访“乐加火龙”。夜幕降临,火龙在街道穿梭,四溅的火花点亮了漆黑的冬夜,点燃了群众的激情,也温暖了我这个驻县记者孤单的心。

2017年驻县期间,我的朋友圈是三台党政干部、产业致富能手、驻村第一书记、勤勤恳恳的农民。这一年,我对三台县的农业、工业、招商引资、环保等情况如数家珍;那些自力更生、勤劳善良的贫困群众身上,那股创造美好生活的“狠劲”,激励我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短短一年时间的驻县经历让我从一个懵懵懂懂、只会书本知识的新闻战线的“小兵”,

成长为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成熟记者。

记者工作时常是,光荣与辛酸并肩,荣耀与无奈同行。朋友们时而打趣我,为什么每次想约你旅游、逛街、聚餐时,你都在写稿子。是的,记者总在新闻现场。肩上有重担,笔下有责任,心中有理想,因为我是记者;心中有诗和远方,梦里有风花雪月,一旦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因为我是记者。

感谢“记者”这个职业,在我生活和工作面临难题时,从容应对、理性分析;感谢“新闻”这行业,让我的人生充满激情,心怀感恩,永葆初心。

态度比能力更重要

□罗楠

我很幸运,入对了行、选对了“郎”,从事了报纸编辑这个职业。

“23:58,今天下班回家真早!”我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后,收获了很多朋友的关心。熬夜,对于一名纸媒编辑尤其是党报编辑来说,是家常便饭。虽然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甚至要迎着朝阳回家,但当我第二天拿到散发着油墨香味的《绵阳日报》时,成就感油然而生。

今年一月的一天,我接到做2017年绵阳经济“成绩单”图解版编辑任务。第一次做图解版,我一筹莫展,在向主任请教后,开始熟读精编文字内容,精心策划版式,收集相关图片。用什么形式来表现内容?横排还是竖排?照片放在哪里?需要制作小图解吗?数据如何突出?……一连串问题弄得我

不知所措,想好的版式又被自己否决,一遍接一遍,重复思考……一直忙到凌晨4点,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自我否定后,最终拿出了最满意的版式,受到值班主任的赞许。

在我办公室抽屉里有一个小本子,是用来摘抄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好标题、经典句段;电脑上有一个文件夹,专门用于收藏广州日报等纸媒的创新版式……无论当天做哪个版,我都会延续这个好习惯,为小本子和文件夹增添一点新“鲜货”。“热爱、好学、创新、激情”是我给自己贴上的四个标签。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只有热爱才能保持原动力,唯有

好学才能与时俱进。在我看来,态度比能力更重要。从最初面对稿件无从下手,到现在删减、组合;从最初编辑网稿,到目前可以编辑本地时政新闻稿件——不断挑战自我。反复沟通、不断打磨,修改出高质量稿件;创新,让人眼前一亮,给读者带来新鲜感;有激情才能不辞辛苦,才能在编辑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编辑是报纸安全出版的重要一环。编辑的眼界胸襟、价值判断、业务水平最终将决定报纸的“面孔”,一个优秀的编辑,应该具有文化自觉和新闻理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一张报纸的品质和品位。

新媒体时代,信息知识瞬息万变。作为一名党报编辑,自己将更加关注新科技、新理论、新手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并将它们融合到报纸出版的具体创新实践中去;必须以宽广的视野和独到的眼光,把握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新进展,研究报纸出版变革的新趋势,高屋建瓴地谋划和策动,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常规,打造新闻出版的新高地。还是那句话:态度比能力更重要!今后工作中,我将继续做到精益求精,用“工匠精神”打造新闻精品、精品版面,争做新时代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心有所持,坚定梦想

□买金晓

时光往复,今年是我在绵阳日报从业的第8年,回想这8年的编采生涯,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酸甜苦辣皆有味,喜乐年华未虚度。

8年来,我与不少读者成为了朋友,既竭尽所能给予帮助,又悉心聆听他们的喜怒哀乐。8年、96个月、千余个版面,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跟随每一篇稿件、每一个版面,看到了人们的百态生活,目睹了各地的华丽蝶变,见证了科技城的飞速跨越,感叹绵阳“双创”的丰硕成果!

2013年,园区专刊在绵阳日报亮相,我作为专刊编辑创办了“科技企业风采”栏目,5年间,那些曾经被报道的企业和园区同频共振,在各自领域作出了不凡的成绩。上个月,科创区赛恩新能源公司的永磁电机项目荣获“全国优秀创业创新项目”,这已经是我第四次编辑关于他们获奖的消息,那一刻我与他们一样自豪。

常年的“两点一线”,编辑工作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淡,扛得起职责,

耕得出“良田”。现在编采一体,编辑就得有“做嫁衣”的精神,策划选题、打磨稿件、精拟标题,让记者的作品锦上添花,为读者奉献出高质量的精神食粮,为社会进步弘扬正能量……我们的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最美绵阳人纷纷出炉,绵州燕姐十年如一日地制作家传烧白免费送给环卫工人、贫困家庭品尝;仙海区农业服务中心干部唐盛荣不顾癌症病痛,坚守工作岗位,为仙海区农业发展找项目引资金,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绵阳今年遭遇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市各级各部门奋战在抗洪抢险的最前线,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展现出美丽绵阳最给力、最温情的一面……翻阅这一个个凝聚心血编排的感人故事与鲜活版面,见人见事更见党报的品质情怀。

心有所持,坚定最初的新闻梦想!今天是记者节,也是重温初心的节日。作为党报编辑,我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职责使命,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平凡岗位上的坚守

□王莉萍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描述人们作息规律的古语,然而对我来说恰恰相反,每天迎着夕阳出门,伴着月光归家,工作二十多年一贯如此,因为我是一名报纸校对。

最初从事校对工作,我认为校对就是找错别字而已,多年后,我慢慢认识到,一个合格的校对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宽,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汉语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新闻素养和政治意识。在长期的校对工作中,我对错别字有了特殊的敏感性,也养成了爱“较真”的毛病。不管是电视、电影字幕,还是街上的广告、店招,只要一看到错别字,我就忍不住想把它改正过来。记得有一次在银行办理业务,取款机显示“设备正在出钞,请稍后”,“稍后”肯定应该为“稍候”。办完业务,为那个字我却一直“如鲠在喉”,最终还是折回去,找到银行值班经理,把这个错给挑了出来。

朋友和我聊微信,也称我为“清道夫”,只要谁发了错别字,我就会毫不留情的纠正。一次,有个朋友编发信息到朋友圈:躺在床上思考人身。我就回复并调侃他:是人身,还是人生,还是人参?他当即回复:你职业病又犯了!

《绵阳日报》是党报,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几个简单的错别字。标点、图片、文句、措辞、导向,我们都要负责把关。二十多年的夜班,有人问我:“苦吗?”说实话:真苦!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更多的是对孩子的歉疚,我几乎没陪孩子做过一次家庭作业,没陪孩子度过一个完整的假期。

有人说校对是“无名英雄”,为他人做嫁衣。我认为,唯有抛开功利,心无旁骛,才能埋头灯下,我的职业就是杜绝差错,我的责任就是把关堵口,脚踏实地,平凡的岗位,一样可以有不凡的业绩。是什么让我坚持,我想是因为:热爱和感恩。我热爱校对这份工作,我感恩报社这个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我从一个青涩的学生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所有的同事一样,深知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校对岗位平凡,但我始终坚守,不忘初心。

新闻推荐

三台扎实推进河长制改善水环境质量

本报讯(刘玉明郭红忆)河水澄碧,倒映青山;清波荡漾,白鹭翻飞。这是笔者近日在三台县古井镇丁家坝村草帽河沿岸看到的景象。“开...

三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