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的大班教学策略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应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而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实施要有相应的主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之一:学生具有研究的热情,这一点在教学中早已被证实,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出色的研究者。
主观条件之二: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技巧、丰富的科学知识储备、不断进取的态度与一颗未泯的童心,这些条件大多数教师已基本具备。
而客观条件是:丰富的教学材料与适度的师生比例,据研究表明30人左右的班容量最适宜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材料不足时可以借助代用品,而大班额的现状却不是一两天可以改善的。科学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都能用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活动。但很多时候,特别是在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教学时,往往是──师生间的交、你问我答井然有序;一旦放开手脚,学生则是七手八脚做实验、争先恐后来汇报(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翻来覆去说意见(缺乏合作意识,坚持己见与及时修正不能兼顾)。
这一切现象都说明在现有的条件下,只强调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而不兼顾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如何在大班额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下面我们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进行有效的交流。
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呢?许多教师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多回答几个问题。变“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也非常活跃,但是这种“参与”往往流于形式,其有效性值得推敲!具体到科学课教学,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活了,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热情。
经过对问题的讨论、研究会产生许多新的发现,获得一些新的信息,但由于学生个性特点及原有知识储备的影响,所以这些新信息虽都独具特色,有的指向本课的教学目标,而有些则偏离了本课,甚至有些是错误的。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发现都拿到全班范围来交流,或让教师去指导,这在大班额的教学中显然是行不通的。时间上不允许、客观上也不可能,更违背了教学的简约性原则。
为了使学生的参与能更有效,这时就需要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从而筛选、过滤出有价值的信息。在小组发言前,学生先在小组内发言、交流。通过第一轮的讨论,大部分错误发现被过滤掉了。但是这种“过滤”不是纯粹的“过滤”,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通过这种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倾听意识——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先要听懂别人的意思。正所谓“木不钻不透,理不辩不明”。如果能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开展交流,长期坚持下去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样做才可以保证课堂的交流是有效的。当然这种氛围的培养需要花一定的时间,但这种习惯的养成对于有效的课堂教学而言可谓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二、运用有结构的材料调控教学的进程。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动手操作是否就意味着他主动参与了呢?学生在没有明确研究目的之前动手,就是盲目的动手!是为了动手而动手,是没有什么科学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动手之前先动脑、动口,因为只有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动手,才能达到动手操作的目的。而且探究活动的问题,既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提出,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教师提出的。因为教师是“闻道在先”的专业人员,是“平等中的首席”。有责任引导学生的活动与发展。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而非单纯为教学服务。教师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在大班额的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探究,但是如何强化学生思维的有效性呢?我们应当利用实验材料,特别是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这只无形的手引导学生走上认知、探究、发展之路。
我们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意在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而非简单的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这与当前的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是相吻合的。我们强调在“原有电路的基础上改装”意在引导学生尊重自己的研究成果,把有限的时间放在研究最重要的问题上。避免那种盲目将已经装好的电路一一拆开再重新组装,避免浪费宝贵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三、建立评价机制、掌控学习活动。
在大班额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约束,课堂上将会是研究时轰轰烈烈、汇报时各抒己见、归纳时收效甚微,师生付出的精力与其所得及不相称,这就要求我们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我们认为应当在课堂上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研究结果,更应伴随整个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使评价真正具有促进学生探究活动深入发展的功能。
教学中教师在启发每个小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法后,鼓励每个小组按照各自的设计去亲自实践,让他们自行选取所需要的材料,刚开始学生把见到的不同材料通通拿走,不管能否用上;这样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组内研究时还要进行新一轮的材料筛选;同时有的组因为没有合适的材料,探究活动无法及时的展开,这样一来整节课的教学效益自然不高。面对这种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及时的调整了教学策略。在学生实验前,教师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实验后要比比看,哪个组的实验最成功;哪个组用的材料最少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教师每次都强调选取必需的材料,实验后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逐渐的多拿材料的少了;拿多了或拿错了的小组知道将多余的材料送回来的多了。这说明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选取相应的实验材料。说明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建立一种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可以促进学生更有效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一旦我们的评价具有了以上的功能,那么活泼、有效的探究氛围就会形成,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以及师生共同的努力。让我们为这一天的早日到来而努力!
(三台县百顷汉龙希望小学何英)
新闻推荐
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做计算题差错多,准确率低,学生的计算错误仅仅是因为粗心大意吗?他们计算出错的原因有哪些呢?我们的教学对策应加强针对...